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教育工作关于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08 浏览:109448
论文导读:
摘 要: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实现个人的社会化,造就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面貌,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德育是生命的奠基工程,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工作;重要性
一、前言
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启蒙教育的先驱龚自珍为“人才”定了个标准,作为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德性;其次,要有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在人才培养中,龚自珍把品德教化放在了首位。他指出,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是“以教之耻为先”,对于人才而言,如果寡廉鲜耻,哪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呢?“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教育工作所奉行的圭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设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我党把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就学校德育工作明确指出:“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程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业上的欠缺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只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育人先育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现代化教育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即为社会培养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在评判和选拔人才上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才能的考核,因而导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技能至上”,以至“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凡此种种,必然导致我国学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德育观念缺乏科学性

首先表现为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德育大呼改革的今天,我们的目光更多地到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德育教材体系的重建与设定,德育内容有泛政治性倾向,虽然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这本无可厚非。但德育过多地联系政治生活和许多时刻变化的政策问题,使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教材的变化上,而无暇钻研德育的教学方法,消化所讲授的内容,又忽略了对教育对象本身(学生)的研究,因而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与不满。
其次,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诚然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主旋律。但是现实中许多学校和教师不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过高地要求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一旦教育目标和要求高不可攀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3、教育方法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学生当成毫无灵性的“录音机”进行灌输式教导,并期望学生能积极响应,如此“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是对教育的亵渎和对学生人格的扭曲。

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推进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论文导读:、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
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性。三是科学德育观。即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教育标准必须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够遵守,人人能够践行。这种教育标准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是基础道德和先进道德相结合。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导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教导者的身份教育学生,学生心理上较难与教师接近。而心理教育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老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行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设计教育方案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其教育成效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开展心理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心理环境。

3、让德育在动态中生成。

(1)随机遇生成。就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不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借机发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育。这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辨明是非的思想品德。
(2)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顺乎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实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开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4、让德育教育走向社会化。校园内的德育教育是经过提炼的纯而又纯的教育。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常常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风气和影响采取“堵”的办法,对一些不文明行为采取“严禁”措施层层保护。随着学生社会实践生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因此,“堵”是堵不住的。只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在不同的角色实践中自觉实践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校德育向论文导读:优化,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一页123
校外拓展,进一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网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依靠社会各种力量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5、抓好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狠抓教师学历提高的同时,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为目标的进修培训。抓紧师德的再教育,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转变教育观念,使广大教师能够把工作热情与工作的科学性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后语
在“全社会都应关心教育”的倡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已逐步与时俱进,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最优化,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