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职业教育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92 浏览:83903
论文导读:中文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引言9-21一、探讨缘起9-10二、探讨作用10三、探讨办法与思路10-12(一)探讨办法10-12(二)探讨思路12四、探讨综述12-18(一)关于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探讨12-15(二)关于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探讨15-17

(三)探讨述评17-18五、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改变经济进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是任何教育得从开展的基本载体和主要途径,也是教育目标得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课程方式是课程案例、计划从及实施等各个要素与环节的概括形式,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因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在改进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和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德国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可谓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课程方式,这些课程方式为其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意义。本探讨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比探讨法从及历史探讨法等多种探讨办法,通过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差别做了简要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与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若干倡议。具体来说,本探讨主要分为从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主要对为什么进行本探讨、怎样进行本探讨、本探讨的作用、探讨综述从及本探讨的核心概念界定等进行分析和理论;第二,中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分析。主要对我国单科分段式课程方式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基本特征、优缺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德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分析。主要对德国“核心阶梯”课程方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基本特征、优缺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第四,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差别对比。主要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从及考验制度等方面有着的差别进行对比分析,为提出改善与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倡议提供参考;第五,对完善与改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若干启迪。有从下一些启迪:坚持“从人为本”的可持续进展课程观;从市场为导向及时做出课程内容调整;加大企业、行业课程实施参与比重;增添第三方机构参与课程评价等。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论文中德对比论文课程方式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中文摘要6-7
Abstract7-9
第一章 引言9-21

一、 探讨缘起9-10

二、 探讨作用10

三、 探讨办法与思路10-12

(一) 探讨办法10-12

(二) 探讨思路12

四、 探讨综述12-18

(一) 关于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探讨12-15

(二) 关于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探讨15-17

(三) 探讨述评17-18

五、 探讨的核心概念界定18-21

(一) 中等职业教育18-19

(二) 课程19

(三) 课程方式19-21

第二章 中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分析21-30

一、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单科分段式课程方式分析21-24

(一) 单科分段式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21-22

(二) 单科分段式课程方式的基本特征22-23

(三) 单科分段式课程方式的优缺点23-24

二、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式分析24-28

(一)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24-26

(二)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式的基本特征26-27

(三)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式的优缺点27-28

三、 本章小结28-30

第三章 德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分析30-42

一、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核心阶梯”课程方式分析30-34

(一) “核心阶梯”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30-32

(二) “核心阶梯”课程方式的基本特征32-33

(三) “核心阶梯”课程方式的优缺点33-34

二、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式分析34-39

(一) 学习领域课程方式的基本概况34-36

(二) 学习领域课程方式的基本特征36-38

(三) 学习领域课程方式的优缺点38-39

三、 本章小结39-42

第四章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差别对比42-48

一、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有着明显差别42-43

二、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有着明显差别43-44

三、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有着明显差别44-45

四、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考验制度有着明显差别45-46

五、 本章小结46-48

第五章 对完善与改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的若干启迪48-51
结论51-52
参考文献52-58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探讨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58-60
致谢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