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发展让儿童真正在生活中进展,在进展中生活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67 浏览:13690
论文导读:的体会:一、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广泛的接触了解社会,就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刚刚入学的儿童还没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没有社会生活经验。
2095-3089(2013)22-00-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那么,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儿童真正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呢?下面我浅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一、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广泛的接触了解社会,就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刚刚入学的儿童还没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结合儿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四个二级主题“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设计时,我首先让小朋友们课前用各种渠道了解有关交通小常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展示自己熟识的交通标志,有的亲自动笔绘画,有的通过家长了解,有的用相机拍摄,有的翻阅相关的书籍找图片,还有的从网上下载。课上,我凭借孩子们丰富的资源,以“争当小交警”活动导入,让孩子们亲手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亲自讲述所收集标志的含义,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广博知识。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孩子面临的交通安全隐患处——十字路口,将活动重点放在了“我是小交警,请你听指挥”中。在创设的“十字路口”场景里,孩子们有的扮演汽车、自行车;有的是行人;有的举红、黄、绿牌站成一排,充当“红绿灯”;有的用刚学会的手势指挥交通;有的安全宣传员,设计、粘贴安全用语等,全班学生都在其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神情专注,群情振奋。
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从中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由交通标志到交通信号再至交通标语、相应法规。他们对交通常识有了更为立体、全方位的了解。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经验生活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决不能将品德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应开放地纳入各种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寻找出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有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二、由实践体验品尝生活乐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太多的呵护,这种呵护不仅来自父母亲,更多的来自祖父母,甚至是外祖父母。在这样的结构中,儿童就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所以,在小学生眼里,社会和生活是一片陌生的天地,他们走的是一条家庭——学校——家庭的单一路线,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不能空洞地说教,而应注意情感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关心体谅他人,如何运用道德观点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如:设计《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一活动时,首先简述我们的父母工作非常辛苦,还要替我们穿衣、叠被、洗衣、做饭。接着问学生:这些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呢?让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再围绕“还有哪些是我们自己能做的事”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分组进行“叠被”“整理书包”“洗袜子”“摘菜”“刷碗筷”等活动。(鼓励小朋友选自己最擅长的小组。)一半的小组同学当老师,另一半的小组同学向小老师请教,如果学会了便得到小老师的夸奖,同伴们的笑脸和掌声,十五分钟后互换。最后,表扬、鼓励儿童在家务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对家务做得不好的学生,共同帮助分析原因,提出希望,建议他们平时多练习,一定能成为能干的小主人。并订计划,把这一活动再一次延伸,与家长密切配合,通过在校评、在家评,使儿童真正体验到做家里主人论文导读:
的愉快。这种设计,即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中品尝生活的乐趣。

三、由单调而枯燥的生活走向真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种关注重要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动手动脑的生活。
那么,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课间10分钟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参与课间活动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还不太明白,而常常在打了上课铃后才想起要上厕所,甚至还有些小朋友因为不敢告诉老师想去厕所而导致尿裤子等,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刚入学,还不了解、不习惯学校生活而造成的。因此,教育小朋友学会遵守课间活动规则,懂得到活动前先解决个人需要,很有必要。但是遵守规则和学校的纪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养成适应小学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就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老师不能急于求成、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只能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方法,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设计的《课间10分钟》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课间活动的规则与秩序,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并懂得怎样才玩得开心、玩的愉快。活动中讨论课间有哪些活动,你喜欢参加什么活动?为什么下课短短的十分钟,我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课间活动呢?课间活动你最喜欢哪个活动?这样设计问题,意在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自己喜欢活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你参加的活动叫什么?②这个活动是怎么玩的?③怎怎么样玩才玩的开心?再进行跳绳活动、踢毽子游戏,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课间活动的丰富多彩,引导小学生能主动、高兴地参与课间活动,并愿意与同学一起玩;保持愉悦、健康、文明的情绪状态;养成守秩序、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活动时间不争先恐后,不插队打闹;具有初步的活动安全意识;在碰到困难、与危险时,学会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为达到教学目的,我让学生一边玩一边讨论,总结出课间活动的规则。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学会课间活动的方法,懂得参与健康快乐的活动,学会与人交往,懂得活动中要注意安全。知道在活动中守规则才能玩的开心、愉快。
又如:我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中,孩子们在欣赏了文中插图后,纷纷对城市的小区之整洁、广场之大、公园之美发出赞叹。我趁势引导:我们的小区也很美,让我们夸夸自己生活的小区吧!课堂上热闹开了――“绿色的小草很美丽。”“清清的小水池很美丽。”“路边的野花很美丽。”“可是我们的小区里一堆堆的垃圾不美丽呀!”一个不同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对呀!垃圾就是不美丽。”孩子异口同声。“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我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探究的主题。一番对话之后,在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的种子,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德育的目标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互补中如期而至。
总之,生活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源泉。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学生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而枯燥、机械而重复”生活的重荷下解放出来,引领这些六、七岁的儿童走向真实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理想中去。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