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培养学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感受中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00 浏览:110213
论文导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强指导,逐步摘自:学士论文www.7ctime.com
提高;引导质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体味情感;旁征博引,拓宽渠道。
关键词:阅读能力;质疑激趣;创设情境;拓宽渠道
一直以来,语文课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提出一连串问题,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学生学完以后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指导,逐步提高

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提高读书数量,更要提高读书的质量。而且,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指导:一是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即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通过读,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二是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课文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美读之境界。

二、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同时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领会课文。

三、创设情境,体味情感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咀嚼、消化、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嘴说话,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能更深刻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朗读活动不能只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教师应给学生选择朗读内容、朗读方式的权利,还学生以朗读自主权。
总之,在朗读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定腔定调,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在课堂中读出“千姿百态”,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旁征博引,拓宽渠道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场所,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独特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上《七月的天山》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高大的雪峰、茂密的树林、五彩缤纷的野花。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北关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