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语言语言世界下,人活在哪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33 浏览:20905
论文导读:摘要:人类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内部世界中。它是人类用自己的感官器官将外在客观世界的物自体内化后建构在自己大脑中的产物。我们所能认识和感知的世界,都只是大脑中的世界。人类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
摘 要:人类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内部世界中。它是人类用自己的感官器官将外在客观世界的物自体内化后建构在自己大脑中的产物。我们所能认识和感知的世界,都只是大脑中的世界。人类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世界,且因外部条件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精神意识,所以,表达就成了双方都具有相似的精神实体的情况下,找到介质在双方大脑中刺激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一结论告诉人们:人类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自己美好的“世界”。
关键词:内部世界;表达;启示
1005-5312(2013)06-0097-02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是自然的有声语言还是诸如体势、文字、表情等无声的作为辅助性的交际语言,与人类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生活中,人们至少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语言用于交流和生存的需要,可以说,语言活在社会中。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运用着语言。我们的社会究竟存在于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类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又真的认识这个世界吗?想清楚这些问题,或许人们会在这个熟悉而又倍感陌生的世界中找到一些答案,认识这个世界,感知它的存在,并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

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正如一千个人的大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世界观各不相同,且各自所有。那人是怎样产生自己的世界观,又是怎么认识所处的世界呢?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参与直接改革,即直接接触,二是通过语言获得间接认识,即间接接触。对于人来说,并不是事事都是直接经验,于是,以语言表达为媒介的间接接触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人类世界中,几乎没有不被语言所入侵、所表现的领域。虽然人类作为个体接触世界的范围是那样狭窄,活动领域是如此有限,但是,智者总能在大脑中把整个世界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出来。这种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大部分是以语言作为媒介完成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摄取外部世界的信息而借之于口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大致相同的,除了少许具有特殊功能的人外,无非都是通过眼、舌、鼻、口、耳等这些感官器官提供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形式来感知这个世界的。通过这些感知方式获得的信息在人脑中逐渐构筑起一个内部的精神意识世界。而这一内部精神意识世界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和意识到全部外部世界的内容总和。这期间存在一个信息内化的过程——信息的转化、加工与重构。要知道,人脑中形成的这些精神意识内容不是外在客观世界事物的直接移入,人类大脑没有这样的容量,更没有这项功能,那就得借助感官获得信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手之所触都会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给大脑,并在大脑中重新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信息,然后将新信息存储在大脑中来建构个人内部世界。这个新信息要比原来的我们所看到的或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信息丰富,因为人类的主动意识或是本身自察的功能也重塑这一信息,因此,最终人脑得到的可能是外部世界有,也可能没有的物自体影像。这样,我们脑海中也就产生了与外在世界基本相对应的内在精神意识的世界。这就是外物的“内化”过程。通常情况下,外部世界就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人脑中移入影像并在人脑中对这些移入物进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7ctime.com
行重构,以此实现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我们用语言表述的世界都是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相对应的人类的内部世界中的信息,例如:表述一棵树的特征,人不可能把鲜活的树放在自论文导读:社团成员人脑时具有同一的性质,也为人类交流提供了保证,人们的交流有了焦点。在需要表达时,表达方选中自己的精神意识后,采用语言形之于外的语音形式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便完成了表达的任务。这段声音在空间经过介质传播后进入接收方的耳朵里,进而进入大脑,这段声音瞬间便激起了存在于接收大脑中相同或相似的精神意识,于
己的大脑里,然后仔细地客观地表述它,并最终记住树这一客观事实。事实上,这是一个绝对不可能事件,人类完全做不到。韩宝育先生《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一书中写道过:“我们所把握的一切有关外部的知识都通过人的感官器官过滤后所得到的那些个世界的影像。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外部世界的讨论与争辩所获得的事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部世界的事实,而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移入物,这种移入物通过了人的感官器官,当然也经过了人的感官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表达都是在人脑中实现并最终归结为人脑的精神意识,都出自内部世界。当我们表述一棵树的时候,这棵树一定是经过了我们的视觉或者触觉器官加工过,然后在大脑进行重构,才产生了与外在世界的树相一致的影像。而当我们表达时,就是依据大脑中的这个影像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这项功能,但是,人看到相同的物自体却有不一样的表述结果。举个例子,体检时总会有检验是否是色盲或色弱这一项目。被检查人会看一些五彩斑斓的花点儿中隐藏的数字或动物图形,有些人可以轻易的辨别出来,而有些人即使有旁人的指点也不一定分辨得清楚,同样都是用视觉器官,可是得到不同的答案。再比如,人都会遇到困难,有些人处之以积极,有些人却处之以消极,同样是映射到大脑并内化的信息,不同的人看待它的角度却不同。这些现象都说明:首先,当人利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的时候,也是构建自己内部世界的过程,用的都是自己感知器官,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们之间也不可能具备一样的感知能力。其次,人们处理感知到的信息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而大脑的运作速度也是有快慢之分,这也无可厚非,况且,进入人大脑的信息也不可能都按照同一方式进行处理。最后,人们都是在自己已有地精神意识基础上进行新信息的加工的,个人先前的精神意识积淀良莠不齐,这也是造成人的内部世界千差万别的一个重大原因。因此,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进而产生不同的内部世界。
归根结底,之所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同就是人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所营造的存在于自己头脑同时只为自己所拥有的内部世界。人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

二、人们如何交流?交流了什么吗?

接下来产生的问题是,如果说人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中,那么在这个语言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交流?人们交流的信息怎样才能有共同的意识焦点,产生共鸣呢?毕竟,各人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内部世界。首先,人们交际中无论表达方还是接收方,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经过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与义结合存在一致性。其次,人们交流的信息都是用自己的眼、舌、鼻、口、耳五种感官器官进行感知的,因此,感知内容也不会有很大差别。感知事物的范围也同样如此,例如,你看到了风筝,他也看到了风筝。再次,一个社会团体中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相同相似的价值判断,存在评判的主流。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对于内外世界信息的处理是相似的,都存在一个信息的内化过程,把外部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意识,也才有了共同的意识焦点。所有这些种种的一致与相似,保证了一个认知事物在移入同一社团成员人脑时具有同一的性质,也为人类交流提供了保证,人们的交流有了焦点。在需要表达时,表达方选中自己的精神意识后,采用语言形之于外的语音形式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便完成了表达的任务。这段声音在空间经过介质传播后进入接收方的耳朵里,进而进入大脑,这段声音瞬间便激起了存在于接收大脑中相同或相似的精神意识,于是产生了共鸣,这一过程就是人们平时完整的表达过程。
假设上图左框为甲的大脑,里面的数字表示甲的内部世界存在的精神意识的若干,右框是乙的大脑,里面的数字也表示存在于乙的精神意识,中间的长箭头表示发自甲的发音器官的语音形式。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来,由于甲乙两人感知世界的基本形式、范围、判断准则以及处理内外部世界信息的方式都相同或相似等等,他们的精神意识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因此,也就有了交流信息的可能性。在甲乙的交际中,可以说双方都有各自的内部世界和精神意识,表达方口中发出而由接收方接受的声音在进入接受方大脑后,激活和唤起的是接收方大脑中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接收方用自己独有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处理被唤起的信息,最后得到的仍然是接受方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例如,当甲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选中已经内化后的信息2论文导读:甲对乙说很难和你交流,排除外部环境与交际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甲没有在乙已有的内部世界中找到相同或是相似的精神实体进行共鸣,从而无法进行交际。所以,人们更应该积极地去丰富自己的内部世界,“学海无涯”,这样才能更加健谈。在这个语言的世界下,人活在自己内部世界中,外在的客观世界用语言表达,都是经过内化
,通过发出语音声响,传进乙的耳朵并进入大脑,刺激乙的相类似的精神意识2,乙的大脑用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处理被唤起的信息2,于是便找到了共鸣,完成了表达。这样来看,我们的表达似乎就是没有表达什么,因为各自的内部世界或是大脑中都已经有了类似的需要表达与接收的相关信息,交际时需要找到了一个介质进行刺激产生共鸣即可完成。

三、生活启示——营造人类各自美好的内部世界

上面的推论再次印证人们确实活在各自的内部世界中,因为,表达就是一种类似于没有表达的行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当一个外部世界的事物通过感官器官移入人脑时,经过加工、重塑和再构的内化过程,成为人的部分精神实体。人们为什么不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性的多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呢?为什么不摒弃用偏执的眼光看待各自内部世界中的信息呢?或许,聪明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察和自省不断的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意识长期处于积极阳光的一面。
“考虑到人生活在用自己特定的感觉器官构筑的内部世界中,并首先要通过内部世界的操作才能实现外部世界的影像,这通常是人与生命体的通则。”(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2002)这也许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与其说看不惯别人的种种缺点,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应该不断增加构筑自己内部世界的信息,进而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很好的对外部世界实施改造。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如果甲对乙说很难和你交流,排除外部环境与交际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甲没有在乙已有的内部世界中找到相同或是相似的精神实体进行共鸣,从而无法进行交际。所以,人们更应该积极地去丰富自己的内部世界,“学海无涯”,这样才能更加健谈。
在这个语言的世界下,人活在自己内部世界中,外在的客观世界用语言表达,都是经过内化后的精神意识,并为个人所独有。这个结论给世界人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是引导人们积极地营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改造我们所处的这个美好世界。
参考文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献:
[瑞士]菲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赵锦丽.浅谈语言活动中表达与理解[J].文学教育·硕士论坛,2008.1.
[5]余志鸿.现代语言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6]徐通锵.语言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