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10 浏览:143023
论文片段—古代汉语论文,被动式论文,被动标记论文,被动句论文,
摘要:吕叔湘把汉语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研究的时间节点是以隋为结点的古代汉语,又把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个主体。1运用构式语法及语法化理论对古代汉语的“于”、“为”、“见”、“被”等标记被动式作历时与共时的全面考察论文格式要求。考察中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本土文献、佛传经等语料对标记被动式的类型、构式特点、施事宾语的特点、被动式中动词性成分的特点以及被动标记的分布、层级和功能等了的描写和阐释,勾勒出标记被动式在古代汉语中的历时发展轨迹,同时,着眼于同一标记被动式的历时比较研究,以揭示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全文的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回顾了汉语被动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介绍了汉语被动式的界定、研究的对象、价值和以及与被动式研究的语法理论;了的研究范围、研究分期、研究、研究语料和研究方法图书馆论文。第2章对上古汉语的标记被动式研究免费论文网站。“于”字被动式是上古汉语被动的主要形式,这一章回顾了“于”字被动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然后分殷商及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三个时期考察上古汉语的标记被动式,主要各标记被动式的使用情况统计和类型描写,展现各阶段标记被动式的特点、施事宾语的特点、动词性成分的特点以及被动标记的层级及分布,基于考察、描写、分析基础上建立上古汉语被动标记范畴,并对各标记的呈现和功能归纳。2第3章对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图书馆论文。这一章回顾了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现状,关注中古汉语的主要被动形式“为”字式的研究情况;然后,分东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三个时期考察中古汉语的标记被动式,考察中区分本土文献书面语语料和佛传经口语语料,分别对两类语料考察和统计,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对这一时期的标记被动式作出相应的阐释。1第4章结语,运用比较法、归纳法以及构式语法、语法化理论等对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的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和动因等做一个总结和归纳;同时对来得及考察解释的问题做一个线索和存疑小结。关键词:古代汉语论文被动式论文被动标记论文被动句论文
内容提要4-6
中文摘要6-10
Abstract10-18
第1章 绪论18-38

1.1 汉语被动式研究现状和研究18-28

1.1 汉语被动式的研究现状18-21

1.2 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脉络21-22

1.3 汉语被动式的研究22-28

1.2 汉语被动式及的界定28-34

1.2.1 汉语“被动式”的界定28-31

1.2.2 和汉语被动式有关的几组31-34

1.3 语法化与汉语史研究34-35

1.3.1 关于“语法化”的阐释34

1.3.2 被动式与语法化34-35

1.4 研究范围及分期35-36

1.4.1 古代汉语的界定和的研究范围35

1.4.2 古代汉语研究分期35

1.4.3 语料使用35-36

1.5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的和方法36-38

1.5.1 研究的36-37

1.5.2 研究方法37

1.5.3 符号使用37-38

第2章 上古汉语标记被动式38-104

2.1 “于”字被动式研究综述38-46

2.

1.1 汉语被动式的起源39-40

2.

1.2 “于”字被动式的发展脉络40-44

2.

1.3 “于”字被动式的研究现状44-45

2.

1.4 “于”字被动式研究的问题45-46

2.2 殷商及西周时期标记被动式46-60

2.1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46-48

2.2 金文中的“于”字被动式48-52

2.3 殷商及西周时期文献中的“于”字被动式52-59

2.4 殷商及西周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59-60

2.3 春秋战国时期的标记被动式60-83

2.3.1 春秋战国时期“于”字被动式60-71

2.3.2 春秋战国时期“为”字被动式71-78

2.3.3 春秋战国时期“见”字被动式78-81

2.3.4 春秋战国时期“被”字被动式81-82

2.3.5 春秋战国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82-83

2.4 西汉时期标记被动式83-99

2.4.1 西汉时期“于”字被动式84-88

2.4.2 西汉时期“为”字被动式88-96

2.4.3 西汉时期“见”字被动式96-98

2.4.4 西汉时期“被”字被动式98-99

2.4.5 西汉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99

2.5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小结99-104

2.5.1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范畴99-102

2.5.2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概貌102-104

第3章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104-171

3.1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综述104-108

3.

1.1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的发展脉络104-105

3.

1.2 “为”字被动式的研究综述105-107

3.

1.3 “见”字被动式的起源107-108

3.

1.4 中古汉语佛传经标记被动式的研究108

3.2 东汉时期的标记被动式108-137
3.

2.1 东汉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108-133

3.

2.2 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标记被动式133-137

3.3 魏晋时期的标记被动式137-157

3.1 魏晋时期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137-154

3.2 魏晋时期佛传经的标记被动式154-157

3.4 南北朝及隋代的标记被动式157-169

3.4.1 南北朝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157-165

3.4.2 南北朝及隋代佛传经中的标记被动式165-169

3.5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小结169-171

第4章 结语171-187

4.1 总结171-180

4.

1.1 上古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171-175

4.

1.2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175-178

4.

1.3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178-180

4.2 阐释180-185
4.

2.1 被动标记“于”、“为”、“见”、“被”的虚化180-182

4.

2.2 古代汉语被动标记及构式182-184

4.

2.3 古代汉语被动标记虚化的原因184-185

4.3 余论185-187
参考文献187-197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197-198
后记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