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培养学生注重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58 浏览:20310
论文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现代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这表明课程标准的宗旨是培养有独立个性、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代新人。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与原有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只有用课程标准理念,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上好数学课,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较强的求知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习中积极思维的活动是较强求知的表现形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越强烈,他思维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知识的掌握就会越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再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例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册)对加减计算的学习进行了篇幅占六成的混编,使学生能从一个问题情景既能提出加法的问题,也能提出减法的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再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这一部分时,可以先通过身边的具体实物进行“趣味性引入”,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然后在学生自己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引导他们一环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比如:在学习“数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并让其把自己数数的方法告诉给大家,教师可综合大家的方法重点采用一两种方法进行指导教学,使学生发现除了自己的方法解决“数数”的问题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刻意要求掌握某一种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自主获得新知的兴奋状态,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探寻解题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一年级教材上册无论是看图回答问题还是看图列式,都不要求结果的唯一性,只要符合题意就行。比如认识“前后”时,图中的鹿在前面,谁在它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这些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要求学生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再比如:讲“小猫吃鱼”时,学生既可以用原有的鱼的条数减去吃了的鱼的条数来回答,也可以用盘子里没吃的鱼的条数减去吃了的鱼的条数来回答,这种答案不唯一的编排比较起老教材只求唯一答案的编排,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理念。而老教材在编写这方面内容时,只要求学生能回答出吃了的减去没吃的是多少就行了,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训练也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狭窄,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用好新教材,让学生通过训练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并且通过教材里的许多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还是“小猫吃鱼”的“练一练”中所创设的“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提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此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加减法知识的印象。还有在讲“可爱的”、“分苹果”等,都是创设了静态的有关“左边和右边合起来是几只?”、“总共是9只,左边6只,冰山后有几只?”、“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改变了旧教材有关类似问题设置的动态问题情境。新教材这种静态问题情境虽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征,他们往往对直观物体的感性认识比较活跃,对抽象的事物理性认识比较缺乏,但是,新教材的这种编排无疑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其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联想思维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得到有效地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都激发起来,并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握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用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并且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使我们用好新教材,上好数学课,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