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烧结余热竖罐式回收过程传热数值计算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433 浏览:45953
论文片段—理模型的确定22-233.3多孔介质模型的确立23-303.3.1多孔介质简介24-253.3.2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25-263.3.3多孔介质中传热的简析26-273.3.4多孔介质流动和传热的研究方法27-303.4冷却的基本假设及数学描述30-333.5罐式冷却模型建立与验证33-393.5.1几何建模34-353.5.2求解域及边界条件的设定35-373.5.3求解器选择37烧结论文,余热论文,竖罐论文,回收论文,模拟论文,
摘要: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下降,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的余热余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最的途径之一论文网站。烧结矿的冷却大多是环冷机冷却,冷却机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设计仅仅基于对烧结矿冷却的单体作用,已经很难适应烧结矿显热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冷却机在显热回收一定的“先天不足”:冷却系统漏风、冷却台车表面散热、同时烧结余热回收仅限于冷却机的高温段。基于此,了竖罐式回收方法,其既能克服以往冷却机漏风造成的冷却与回收热资源效率降低的问题,又能克服以往的冷却机只能回收热源的问题,对烧结矿显热几乎全部回收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模拟了竖罐内的稳态传热,并辅以热力学分析,研究了烧结余热竖罐式气固传热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此来探讨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竖罐的关键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研究结果:(1)料层是影响空气出口温度的因素之一。1)生产能力不变,且烧结矿冷却到同一效果时,在一定范围内,料层的增加,循环空气的出口温度逐渐升高,气料比不断下降,同时,竖罐出口循环空气所携带的(?)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在生产能力固定不变,且冷却风量不变(气料比不变),在一定范围内,料层的增加,烧结矿出口温度逐渐降低,同时出口气体平均温度逐渐上升。空气出口携带(?)值呈现先增加后来趋于平稳。因而,料层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对国内某360m2烧结机而言,配套双罐体,单罐生产能力232t/h,建议料层为6m;配套单罐体,单罐生产能力464t/h,建议料层为7m普通论文格式范文。(2)气料比是影响空气出口温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之一论文提纲格式范文。在一定范围内,生产能力及料层不变,气料比的增加,烧结矿的出口温度和循环空气的平均出口温度渐降低,热空气携带的(?)值先增加后减小。(3)国内某360m2烧结机,配套单罐体,单罐生产能力为464t/h,料层7m时比较合适,此时的气料比应该在1526m3/t之间毕业生论文。配套双罐体,单罐生能力为232t/h,料层6m时比较合适,此时的气料比应该在1409m3/t之间。关键词:烧结论文余热论文竖罐论文回收论文模拟论文
摘要5-6
英文摘要6-10
第1章 绪论10-18

1.1 问题的与10-11

1.2 文献综述11-17

1.2.1 烧结余热利用现状11-15

1.2.2 移动床气固传热的研究现状15-17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7-18

第2章 烧结余热罐式回收方法的18-22

2.1 罐式回收方法的基本原理18

2.2 烧结余热罐式回收方法的18-19

2.3 罐式回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工艺流程19-21

2.3.2 罐式回收方法的工艺流程与参数19-20

2.3.3 罐式回收方法的优点20-21

2.4 小结21-22

第3章 冷却流动及传热数学模型建立22-40

3.1 目的与22

3.2 物理模型的确定22-23

3.3 多孔介质模型的确立23-30

3.1 多孔介质简介24-25

3.2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25-26

3.3 多孔介质中传热的简析26-27

3.4 多孔介质流动和传热的研究方法27-30

3.4 冷却的基本假设及数学描述30-33

3.5 罐式冷却模型建立与验证33-39

3.5.1 几何建模34-35

3.5.2 求解域及边界条件的设定35-37

3.5.3 求解器选择37

3.5.4 模型验证及分析37-39

3.6 小结39-40

第4章 气固传热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40-52

4.1 气固传热基本规律分析40-49

4.

1.1 气料比对气固传热影响分析40-43

4.

1.2 料层对气固传热影响分析43-49

4.2 罐体半径对气固传热的影响49-50

4.3 小结50-52

第5章 烧结余热竖罐式回收的热力学计算52-62

5.1 热力学计算分析方法52-56

5.

1.2 焓分析53-54

5.

1.3 (?)分析54-55

5.

1.4 能级分析55-56

5.2 烧结余热竖罐式回收热力学分析评价体系56-61

5.3 小结61-62

第6章 62-64
参考文献64-68
致谢68-70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