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音义以形音义角度“赵C”取名用字规范理由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49 浏览:146384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族文字也意味深厚,取名历来被重视,人们都通过取名用字来寄予期望,憧憬美好。取名的选字也逐渐向多样化、新颖化方向发展,因此出现了各种用字形式,最近的“赵C”事件就极具代表性。本文由此展开论述,从语言学的形音义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取名用字的传统合理性,指出“赵C”用字的不规范之处,从而对取名用字的规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取名用字 语言学 规范
“赵C起名事件是中国首例姓名权案,也被网友戏称为最牛姓名权官司。”?譹?訛赵C于2005年了第一代,直到2006年第三代新时被局告知,“C”无法被系统识别,除非改名,否则无法。赵C拒绝改名,于是将江西省鹰潭市局月湖分局告上法庭。虽然姓名具有一定的符号性,但是规范取名用字意义重大,关系到政府办公效率等等问题,取名用字也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律。

一、 从“形”看中国取名用字

汉字为正方形,首先单字的组合之间具有视觉美感,较为规整饱满。汉字结构相对复杂,合体字数量繁多,而且字形可拆。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笔画和偏旁。笔画之间有相交、相离、相接三种组合,而偏旁部件也有多种组合方式: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十分具有形态性。还可以根据字形偏旁的组合赋予名字不同的意义,而且这样也避免了用字的重复,也就是说,即使读音相同的字也可以用偏旁要进行书写区分。比如“wen35“的音节,可以有不同的字形相应:文、闻、纹、雯等。

二、从“音”看中国取名用字

汉字音节具有声调,平平仄仄,和谐悦耳,极富音乐性。因此,取名用字对声调读音应十分讲究。“中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两到三个音节组成,而最后一个音节作为结束音,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该音节往往在读说中要稍加夸张,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譹?訛
另外,汉字中数量繁多的同音字,人们有意识地借助声音相谐音取意,运用同样的读音表示不同意义来使人产生联想。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更是利用谐音取名的高手。高手在他的《红楼梦》一书里,把这方面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他认为生活本来是“原应叹息”的,于是便取出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人名。?譺?訛

三、从“义”看中国取名用字

姓名反映了人的诸如信息,比如人的性格、健康、婚姻、财运、事业。因此,汉族人名蕴含着强烈的文化性。像男性大多以表成功建业、品质高尚、力量强大等字命名,以此表现出男性的刚强与豪放的特点。如“建”、“伟”、“国”等。而女性的名字会以风景植物、香味、颜色等等来命名,比如“花”、“芳”、“梅”等,这些字都象征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娇弱多媚。这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们,对男女期望的价值不同,“ 人们对男性的要求是勇敢、果决、刚毅、睿智、儒雅、能光、建功立业,而女性则应美丽、贤惠、温柔、勤俭,品德端正,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譹?訛

四、“赵C”的取名用字弊端

下面分析一下“赵C”的取名用字弊端,综上所述,从形音义三个角度看,它都不符合取名用字的规律和传统。首先,在语音方面看,C的发音作为英文字母,没有声调的特征,而且C在发音上也不存在任何意义特点。比如在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长辈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它甚至更加造成理解困难。
其次在形态方面,姓氏的汉字“赵”和英文字母“C”的组合从视觉上不搭配,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讲究构字布局,笔画和谐,才能首先在视觉感官上引起审美共鸣。加之“C”不属于汉字的高频字,对于不懂英语的人群,这个名字更加不被接受。
有人提出虚词和“赵C”的情况一样,但是虚词也不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可以增加名字的文化底蕴。从这个事件,我们也应该想到,不能为了张扬个性,追求创意,而抛开文字规律规则,胡乱的“玩”文字游戏。人名用字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了户籍管理、人事、教育、银行、保险、交通等部门管理工作, 给计算机终端技术处理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譹?訛取名用字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问题,我们有义务为国家汉字规范工作作出力所能及的事情。
注释:
?譹?訛《现代汉族人名的语言学阐释》,冯志英,2006
?譺?訛《起名用谐音》,如易聊斋(网名),http://blog..com/qzone/6220论文导读:
05766/1262946928.htm
参考文献: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王宝明.中国姓氏与人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
[3]郑宝倩.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4]张书研.姓名·汉字·规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孙和平,尹赛华.从“80后”人名用字看当今人名用字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
[7]郑淑花.汉语人名用字的统计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1).
[8]董艳艳.汉语特点与人名用字的选择[J].语言学研究,2010,(4).
[9]张芳萍.谈人名用字的规范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6).
[10]相琳.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文教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资料,2007,(11).
作者简介:陈逸雯,女,1987年2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