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创设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革新精神任务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92 浏览:22494
论文导读:能袖手旁观,而应巡视全班各组的情况,或答疑解惑,或指导学生完成基本要求,或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这当中应允许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切忌用教师的思维去统一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结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由“教师单向面对学生”这种结构变成了“学生面向教师,学生面向学生”的主体结构,教学的信息就可以广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营造宽松教育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是主要以课堂内容为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平等参与教和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或在学生中容易造成困惑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样有目的地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不受约束,畅所欲言,相互答问,好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巡视全班各组的情况,或答疑解惑,或指导学生完成基本要求,或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这当中应允许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切忌用教师的思维去统一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结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由“教师单向面对学生”这种结构变成了“学生面向教师,学生面向学生”的主体结构,教学的信息就可以广泛地被学生吸收。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表现。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任何合作都不能让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一些语文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语文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如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应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如若教者能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再度回味一番课文,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完《荷花》后,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任务一,本文是描写荷花的,你能否借鉴本文的写法,找出一篇描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花的文章呢?届时我们将把其中的部分佳作展示出来。任务二,这篇散文非常适合朗诵,谁能用美妙的声音,带领我们重新领略一番花之美呢?我们可以为此举行一次班级朗诵比赛,让学生都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学生热情高涨,踊跃报名。而《荷花》这篇文章也被他们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增强了学习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是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重要问题来提问。这时,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他说:“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用‘借’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并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展开了讨论。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