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黄芩黄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61 浏览:58165
论文导读: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脱镁叶绿酸a甲酯(1),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十六酸酯(3),α-菠甾醇(4),β-谷甾醇(5),甘油-1-亚油酸-3-亚麻酸酯(6),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7),脱镁叶绿酸a乙酯(8),正十八烷醇(9),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10),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11),5,7-二羟基黄酮(12),5,7,4′-三羟基
摘要:将干燥的黄芩地上部分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醇提液浓缩后用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正己烷提取物占黄芩地上部分质量的1.9%,乙酸乙酯提取物占黄芩地上部分质量的0.3%,正丁醇提取物占黄芩地上部分质量的1.2%。利用柱层析、HP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策略分别对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1个单一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浅析,并结合文献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脱镁叶绿酸a甲酯(1),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十六酸酯(3),α-菠甾醇(4),β-谷甾醇(5),甘油-1-亚油酸-3-亚麻酸酯(6),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7),脱镁叶绿酸a乙酯(8),正十八烷醇(9),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10),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11),5,7-二羟基黄酮(12),5,7,4′-三羟基黄酮(13),叶黄素(14),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15),5,2′-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16),5,2′-二羟基-7,8,6′-三甲氧基黄酮(17),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8),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19),芹菜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0),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1)。其中,化合物3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7、10、11、15~21系首次以黄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对黄芩地上部分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植物病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番茄霜霉病菌、黄瓜角斑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关键词:唇形科论文黄芩地上部分论文对羟基苯乙醇十六酸酯论文黄酮论文抑菌活性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10
1 绪论10-22

1.1 黄芩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11-13

1.1 挥发油类成分11

1.2 黄酮类成分11-12

1.3 二萜类成分12-13

1.4 含量测定13

1.2 黄芩地上部分的药理探讨13-19

1论文导读:-74致谢74-75上一页12
.

2.1 保护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13-14

1.2.2 对心血管及其功能的作用14

1.2.3 调节血脂作用14-15

1.2.4 降血压作用15

1.2.5 神经保护作用15-16

1.2.6 保护肝组织损伤16-17

1.2.7 抗肿瘤作用17

1.2.8 解热、镇痛作用17-18

1.2.9 抗炎作用18

1.2.10 抗病毒作用18

1.2.1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8

1.2.12 对脑捉伤的保护作用18-19

1.3 黄芩配合物的作用19-20

1.4 毒理作用20-21

1.5 课题探讨的内容及作用21-22

2 实验部分22-35

2.1 实验器材22

2.2 化学试剂22-23

2.3 药材23

2.4 黄芩地上部分的提取和分离23-32

2.4.1 提取物的制备23-24

2.4.2 正己烷提取物的分离24-25

2.4.3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25-30

2.4.4 正丁醇提取物的分离30-32

2.5 黄芩地上部分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生物活性实验32-35

2.5.1 供试菌种32

2.5.2 仪器32-33

2.5.3 样品准备33

2.5.4 培养基制备33

2.5.5 待试材料灭菌33-34

2.5.6 菌种活化34

2.5.7 抑菌实验34

2.5.8 培养条件34-35

3 结果与讨论35-53

3.1 结构鉴定35-49

3.2 黄芩地上部分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49-51

3.

2.1 不同溶剂的提取率49

3.

2.2 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49-50

3.

2.3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50-51

3.

2.4 正丁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51

3.3 黄芩地上部分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51-53
结论53-54
参考文献54-59
附录59-7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3-74
致谢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