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职高新课程下职高体育排球快乐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25 浏览:132439
论文导读:
摘 要:关于教学手段的比较问题,曾经有人作出如此评价:“教化学生之法,莫大于情感的力量。”这就是说,情感教学是学校教育所有教法之中理所当然的第一排名。据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之情感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即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它们对人的意识行为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前者发挥推动促进作用,而后者则发挥消极阻碍作用。
关键词:职高体育;新课程背景;排球快乐教学;实践与探讨
长期以来,就普遍现象来说,排球教学一直存在着实践课多而理论课少(甚至没有理论课)的缺憾。此外由于媒体手段的单一化,排球课技术教学和理论讲授也局限于口授形式,而媒体教学也仅限于书本、黑板、粉笔和幻灯片等传递信息,即使引进了一些录像资料,也由于教学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信息内容的集成和控制。以上种种情况,不但使排球教学缺少活泼生动的元素,也成了排球教学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体会,对此作一些简要阐述。

一、在排球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以激发学趣为原则

首先,有调查资料显示,许多学生在进入职高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更别说对于活动场地、训练器材和运动技艺等方面有较高要求的排球运动项目的教育了。
其次,体育教学之根本目的不在于如何培养多少什么级别的“预备役”体育人才,而是在于通过学校教育,努力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有效发展学生体育个性特征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再次,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主的“三维目标教学”,这就要求执教者必须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手段,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学习精神)、唤醒(学习热情)和鼓舞(学习斗志)。”(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

四、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最近发展区域”最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兴趣、热情和成功意识。

第五,相对而言,职高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品质较差,普遍隐藏着一种自卑心理,尤其对于非应试科目的体育科目来说更是“凭兴趣而学”。所以我们更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以逐步激发其自信和。

二、在排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需要,以丰富教法为抓手

在学校教育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教学是激发学习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秘诀,也是实施情感教学的核心元素。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性格心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快乐心情。
笔者在教学排球传球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经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两组之间相互传球比赛,这样在快乐愉悦之中有效实现了训练目的。在关于隔网对抗的规则上,笔者能够坚持“灵活化分配”:在人数的分配上,或分组练习,或把学生全部安排在一个排球场地,以增强比赛的激烈程度而营造热烈氛围;在小组击球次数上,只要保证排球不落地,可以给予学生高于三次击球的机会;在发球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可以在己方场地的任何位置发球,只要能够保证排球发过网就行。这样主要是为了降低学生挫折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时笔者还把男女学生进行混合编组训练,他(她)们因此显得特别的给力和活跃,这就是“男女搭配、训练不累”的心理效应。

三、对职高体育排球快乐教学的几点不成熟认识

1.要着眼长远目标,实行多次考核

我们说,考核是排球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和评价学习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应视其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性措施。实践证明,把多次考核成绩进行综合测算,在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形下,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排球运动的无比渴望,也能使其逐步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功体验。

2.“师生同乐”能有效发挥直观示范和榜样推促作用

在排球训练中,作为“首席合作者”的教师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又能让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模仿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中坐收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执教者可以在直观教学中启发学生边实践边思考,以有效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排球教学不要急于显现成果,要以打好基础为重,注重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4.注重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特长相结合

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是球的飞行速度很快,而且飞行路线变化多,落点很不固定,再加之发球手是“轮流坐庄”,所以每一名排球运动员必须是多面手,要熟练掌握能攻能守的全面技术。对此,如果缺乏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是绝对成不了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排球运动员的。因此,执教者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术,全面发展其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只有将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坚持体育教学的“两全”目标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