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一幅一幅展现学科史风貌生动画卷大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86 浏览:157355
论文导读:周乐群》、浦漫汀先生的《记和德臻在一起的岁月》、冉东平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冉国选》等文章,都深情记录了苏进研班学员在新中国外国文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治学精神和人生历程。程正民先生的《学弟眼中的“苏进研班”》结合作者自身的体会和印象,总结出了这个群体的突出特点:勤奋踏实,默默耕耘,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具
:E 文章编号1006-6101(2012)-03-0154-3
自从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欧洲文学史”课程以来,“世界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就开始植根于中国的高校。1950年代以后,中国模仿苏联,进行大规模的院系和学科调整,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的世界文学专业被取消,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世界文学专业被保留下来。这一时期摘自: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对于新中国的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意义。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世界文学不仅被列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科目,而且苏联文学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了培养必要的师资力量,1956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和资助,举办了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学组织形式与体系最为完整的俄苏文学进修班(简称“苏进班”)。同年9月,创办俄苏文学研究班(简称“苏研班”),与进修班一道开课。两班共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4名学员。1958年7月至8月,俄苏文学进修班和研究班的学员陆续毕业,成为全国各地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骨干。因此,苏联文学进修班和研究班在我国的世界文学学科史上功不可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本汇集了诸多历史参与者亲历文字的学科史实录,由陈悖、刘洪涛主编的《窗砚华年: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进修班、研究班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简称《纪念文集》)一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这本《纪念文集》的编纂和出版凝结了众多作者和编委的心血与汗水。1992年,编者秉持着自觉的学科史意识,就约请诸多参与苏进研班的成员及其亲友和学生撰写稿件,保存史料,并油印了《纪念文集》的初稿。为了更好地呈现“苏进班”和“苏研班”的历史风貌与学术价值,这次公开出版的《纪念文集》保留了1992年油印版的内容,约请参与者补充、修改或替换了相关稿件,并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学科大事年表(1949~1976)》等内容,首次为学术界全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世界文学学科史画卷。
从《纪念文集》的内容来看,所收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苏进班、苏研班学员回忆1950年代两个学习班的成立、发展过程及教学风貌、学习生活的文章,这是直接反映学科史风貌的珍贵史料。如陈复兴先生的《我的回忆与感受》、马家骏先生的《旧文四则》、胡日佳先生的《追忆和睦如家的岁月》、刘国屏先生的《往事》、马莹伯先生的《雪泥鸿爪》、谭绍凯先生的《往事的回忆》等文章,回忆了早年在北师大的学习情况及在此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雷成德先生的《甘霖点点润禾苗——记二位苏联专家的教学》、徐祖武先生的《和苏联专家相处的日子——纪念苏联专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柯尔尊》、潘桂珍先生的《值得刻录的一段经历》等文章,追忆了苏联专家格拉西莫娃和柯尔尊在苏进研班的教学情况及深厚的师生友谊。陈应祥先生的《回忆》、杜宗义先生的《意气风发的岁月艰苦为荣的历程》、金留春先生的《可堪留痕的生命一页》等文章,生动记录了那个对书籍和知识如饥似渴、对社会主义建设满腔热血、对国际友谊与和平倍加珍视的火热岁月。
第二类是苏进研班成员的亲友、学生等回顾或总结两班成员在参加学习班之后为我国世界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所作贡献的文章,这类文章直接或间接反映出苏进研班对于中国世界文学教学巨大的学科史影响。康林先生的《往事与回忆》、《回忆俄苏文学进研班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等文章,回忆了北师大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创立者穆木天先生及苏进研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穆立立先生的《不曾忘却的记忆——彭慧教授与北师大苏联文学进修班、研究班》评述了彭慧教授对苏进研班所作的重要历史贡献。李永庄、缪文华两位先生的《文心慧学姐的最后岁月》、刘亚丁先生的《覃思空谷足音闻——已故导师李树森先生侧记》、缪文华和马家骏两位先生的《回忆周乐群》、浦漫汀先生的《记和德臻在一起的岁月》、冉东平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冉国选》等文章,都深情记录了苏进研班学员在新中国外国文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治学精神和人生历程。程正民先生的《学弟眼中的“苏进研班”》结合作者自身的体会和印象,总结出了这个群体的突出特点:勤奋踏实,默默耕耘,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三类是评述、研究、总结苏进研班历史功绩及学术地位的文章,对学界深入了解世界文学学科在中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戈宝权先生的《序言》、马家骏先生的《前言》、陈悖先生、刘洪涛先生的《后记》首先值得重视,对于回顾总结苏进研班的学科史意义具有权威的参考价值。谭得伶先生的《我和北师大“苏进研”班学者群》回顾了苏进研班的成立情况,记录了两班成员在以后的岁月里共同协作,编写教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谭先生还高度评价了《纪念文集》的编纂意义,指出北师大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史值得重视与研究。在东方文学课程的开设、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复兴、俄苏文学研究的转向等方面,北师大的外国文学学科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刘洪涛先生的《世界文学学科史中的“苏联文学进修班、研究班”》第一次全面评述了苏进研班的学术价值及学科史意义,对于两班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影响、时代局限等都有较为深入的总结和研究。《纪念文集》最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学科大事年表(1949~1976)》及《苏联文学进修班、研究班名单》,首次公开披露了前北师大世界文学学科及苏进研班的相关史料,更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从《纪念文集》的执笔者来看,苏进研班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是主体。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进入疾病缠身的耄耋之年,但还在不辞辛苦为文集的出版贡献力量,发挥余热。作为亲证历史的言说者,他们用生命记录的每一个字都显得鲜活、生动、珍贵。他们也许都是普通人,然而都因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变得不平凡。还有一部分作者是苏进研班成员的学生及亲友,他们当中不乏当今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佼佼者。这不仅让我们为苏进研班成员教书育人的功绩感到欣慰,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由衷地表示敬佩。
《纪念文集》的编纂本着严谨认真的精神,参阅了大量历史档案,采访了多位历史当事人,为研究我国高等院校的世界文学学科历史保存了生动的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启示着学界进一步重视与开展对高校世界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苏进研班的成立与发展对于理解1950年代以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起点意义。文集内容所反映出的特殊历史,既是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的一份重要见证,也反映出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