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洛神赋京剧《洛神》对曹植《洛神赋》继承性改编与突破性创造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54 浏览:23570
论文导读:点,是对文学的良好继承,把这篇流传千古的美赋原汁原味地介绍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作者并不生搬硬套,如果一味生搬硬套,那么,大部分观众是无法接受的,而陈蒙安教授所说的汪道昆的那些毛病就会依然存在。京剧《洛神》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还考虑到戏曲演员的功底和流派表演特点,在继承曹植原文的基础上拓展出了新的思想内
摘要:京剧《洛神》是对曹植《洛神赋》的继承与再创造。它创造性地将原文改编成唱词和韵白,使观众毫不费劲地理解整出戏的内容;在情节编排上添加了情深入梦与钟情追梦这对因果关系;打破了洛水“悲”的老式定义,挖掘出“悲中带喜”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一部有着复杂思想内涵且发人深思的悲喜剧。同时结合戏曲演员的功底和流派表演特点,以京剧的程式顺利地将曹植原文的思想精髓传达给了大众。京剧《洛神》的成功说明,戏曲艺术是能够准确的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种艺术再创造过程都可以以此为鉴,以带动当代观众的艺术消费需求。
关键词:京剧戏曲洛神赋洛神
我们知道,戏曲文学与文本文学不同,《洛神曲谱·序》对戏曲文学与纯文学有着深刻认识:“由纯文学的名著,改编为戏剧,受原作品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程度。第一,用文字来描写一切内心的情感,可以用抽象的笔法,而舞台表演若放弃了故事,而单从技术来表达诗的的气氛,最易流于沉闷或空虚,那是两败俱伤的事。第二,文字上的优点,未必能符合演出上的条件,即使勉强凑合起来,简直是‘拗折天下人嗓子’(汤若士语)”。
京剧《洛神》产生之前,明代的汪道昆就已经将洛神的故事编成戏剧搬上舞台了,即《陈思王悲生洛水》。然而,剧本并未获得多大成就,反存在许多的不足。陈蒙安在《洛神曲谱·序》中一针见血道出汪的毛病:“明代流行的传奇,喜用诗词的故事,但结果大多是失败了(不是头巾气,就是用词堆砌,生搬硬套,流于空虚),即如《盛明杂剧》所收汪道昆所撰《洛水悲》杂剧,就是一例。”
很明显,要将《洛神赋》这种纯粹的文本文学改编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戏曲,并成功地让观众接受,不仅要保持原文的文学美,还要避免头巾气,用词堆砌,生搬硬套和流于虚空,且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那么京剧《洛神》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陈蒙安教授是这样评价《洛神》剧本的,“本剧的作者李蔬畦先生,他本是诗人,梅派新剧大部分是他手编的。他是纯粹依照曹子建原文来编《洛神》的,他大胆地运用了许多原文,放在唱词和对白里面,就好像是蹈着前人的覆辙,但人们听了《洛神》的演出,却能领略到曹、甄二人蕴结在内心而不能宣泄的悲郁情绪,……因为《洛神》是用神秘的诗意织成的。”
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看到李蔬畦戏曲编创的亮点:唱词和韵白上大胆地运用原文,富有文采,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较为完整地介绍给广大观众;保存了原文中的悲剧和神话的浪漫主义气氛。这就发展了原文的文学优点,是对文学的良好继承,把这篇流传千古的美赋原汁原味地介绍给了广大人民群众。
但是作者并不生搬硬套,如果一味生搬硬套,那么,大部分观众是无法接受的,而陈蒙安教授所说的汪道昆的那些毛病就会依然存在。京剧《洛神》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还考虑到戏曲演员的功底和流派表演特点,在继承曹植原文的基础上拓展出了新的思想内容,戏文比原文更易为艺术消费者所接受,以京剧的程式顺利地将曹植原文的思想精髓传达给了大众。
所以我们也看到继承以外的三大突破:
一、灵活地把原文用成唱词和韵白,并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板式来呈现,让观众毫不费劲地理解整出戏的内容。例如,曹植原文中“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这几句话到了李蔬畦先生的戏曲文本中就变成了一段优美西皮导板:“金殿上辞圣驾缓御东返,适才间背伊阙又越轘辕。一路上经通谷把景山来践,不觉得日西坠车殆马烦。税蘅皋秣芝田忙催前站,猛然见马头前已是洛川。”这样一来人物的行为活动用演员的程式表现出来就非常的连贯,似乎比赋文中的简洁介绍更好理解。古文功底尚浅的人,初读《洛神赋》也许不能马上从字面上理解开篇的这几句,初观京剧《洛神》的观众,却马上能明白这几句所介绍的人物身份和故事背景,由此可见编剧深厚的戏曲文学功底,他周全地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角度和接受能力。又如,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这几句,但是观众却都能从梅派婉约的身段变化中看懂洛神的优美身姿:“我这里翔神渚把仙芝采定,我这里戏清流来把浪分;我这里拾翠羽斜簪云鬓,我这里采明珠且缀衣襟。众姊妹动无常若危若稳,竦轻躯似鹤立婉转长吟。桂旂且将芳体荫,免他旭日射衣纹。须防轻风掠云鬓,采旄斜倚态伶俜。”而赋文中的千古名句“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在戏考中则被写得更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加唯美:“齐舞翩跹成雁阵,轻移莲步踏波行。翩若惊鸿来照影,宛如神龙戏水滨。看神光离合乍阳阴。雍丘王他那里目不转瞬,心振荡默无语何以为情!”这样编写,使得原文中那位似幻似真的美丽女神又多了几分人性的可爱,而大段的西皮原板和西皮快板也更易为听众哼唱,朗朗上口。“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和“秾织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的外貌特征则是通过扮演曹植的小生通过韵白在向剧中的驿丞叙述的过程中传达给观众的。由此我们看到这样富有文采的剧本也考虑到了情节的连贯和合理。
在情节编排上,我们应注意到这个剧本的第二大亮点突破:情深入梦与钟情追梦这对因果关系情节的添加。“梦”在中国戏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元杂剧和盛明杂剧中的一些剧本中都可以看到剧作家很喜欢用“梦”这一意象,但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才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把“梦”理解得最透彻的,他把“梦”这一意象概括得非常准确:“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牡丹亭》),而《邯郸梦》则是把人生在世的富贵荣华看做黄粱一梦,中国旧文学中“梦”的意象可以看作古代文人寄情现实却又无法得到的浪漫幻想。因而,曹植虽未写梦,却字字梦呓,寄托自己的梦想,令读者置身梦境。李蔬畦在创作京剧《洛神》的时候点出了子建的梦,其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整件事都放在梦中,论文导读:明杂剧》(两卷本).1958年1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上卷即汤显祖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
而是以梦为引子,引出曹、甄二人的洛川相会,这与汤若士[3]情必胜礼的观点如出一辙。洛神之美不仅来源于她的神仙身份,还由于她是一位有着未了之情的神仙:“因与曹王子建尚有未尽之缘,犹负相思之债”(引自京剧《洛神》),所以她有着世间女子的羞涩与水中仙子的神力:“我有心向前去将他唤醒,羞怯怯只觉得难以为情……不免梦中约他明日川上相会便了”(引自京剧《洛神》),她凭借神力来掩饰羞怯并制造与子健的重逢,这样的洛神显得更加的多情,展现给观众时更添了几分娇羞和妩媚,陈王因为与她梦中相约所以追梦到洛川的痴情也绝不亚于寻梦的杜丽娘,“梦”在《牡丹亭》中是线索,在这出戏中却只是引子,所以说蔬畦先生的高明之处是受到汤剧的启发,技术上不与汤剧雷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点石成金的,也是符合戏曲文本所必要的处理方式。另外,蔬畦先生从曹植原文中挖掘到的深意形成了戏考的第三个亮点突破,那就是对洛水“悲”这一老式定义的打破。读者从曹植原文中读到的是悲戚不舍,汪道昆就沿着这一悲剧路子来对杂剧进行创作,展现的是一悲到底的情境,而蔬畦先生的创作则打破了既定的纯悲情调,挖掘出“悲中带喜”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一部有着复杂思想内涵且发人深思的悲喜剧。何希时在《梨园旧闻》中说:“《洛神》这出戏不是纯粹的悲剧,因为曹植和甄后(通常又称宓妃,剧中称为洛神)‘尚有未尽之缘,犹负相思之债’,‘曾在宫中,两相爱慕’,‘得此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一会,亦是前缘’(均是剧中洛神对曹植的念白),所以在此洛水一面之时,岂不是悲中带喜,尤其在众仙女嬉戏于洛水之上,那种‘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情景,曹植自己也在《洛神赋》中流露出了喜悦之情。陈教授说他是悲剧,这里就不能不承认其中有喜悦成分,使观之者在‘人神茫然虚诞’的境地中,油然而生出一些愉悦”。可见,剧作者要使一部纯文学作品成功地搬上舞台,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一定要从中挖掘出普通人没有挖掘到的内容。
京剧《洛神》对曹植原文的改编既继承了原文的精髓又做了突破性的再创造工作。这个剧的成功还来源于剧作者李蔬畦的心怀沟壑,即他对演员梅兰芳大师和姜妙香先生艺术特点的了解。据说他在写这个剧本念白的同时还有意考了考姜先生的音韵功底,而姜先生真是不负众望,演出了一代才子的风采!作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以其婉转幽怨的唱腔和雍容华贵的做派把洛神表现得颇为贴切,与《洛神赋》中的人物形象形神相仿,仿佛让读者重读了一遍《洛神赋》。而且,以梅兰芳大师的昆曲功底,《洛神》这出戏中的舞蹈也是出类拔萃的。看来李蔬畦这位大诗人在编剧时不仅顾及了文学上的美,还按照演员的条件和观众的审美来设想过舞台效果。
据一些老票友说,当年《洛神》公演后,有观众对《洛神》一剧开头的顾恺之和赵孟頫[4]的出场感到累赘,写信给梅先生,李蔬畦先生也同意梅先生改掉这个开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在反复地创造与再创造中产生了。
改编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的戏曲编剧不光要有较强的文化积累,还要心怀舞台,心怀演员,心怀观众。只有面面俱到,一出戏才能够全面的展现一部传世的纯文学作品。每一个成功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作品都值得我们在研究这部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深刻地了解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文学原著,更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将文、艺结合,帮助我们提高审美品味,帮助我们进行高水平的文学和艺术创作。
戏曲艺术是能够准确的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被剥夺了学习文化权利的广大农民,利用它们来教育和娱乐自己,从中获得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鼓舞自己的生活热情,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5]它完全可以成为介绍古典文学作品精髓且为学习者打牢古典文学基础的一个良好工具。京剧《洛神》对曹植《洛神赋》的继承和升华,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改编或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带动当代观众的艺术消费需求。
注释:
汪道昆(1525~1593),明代文学家。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擅长古文辞,工诗词,诗文理论宗前、后七子,世称"后五子"之

一、颇受时人见重。

一为《洛水悲》,收录于(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两卷本)[M].1958年 1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上卷
[3]即汤显祖
[4]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5]引自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卷前言》1991年7月第二版,齐鲁书社。
参考文献: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三卷本)[M].1981年5月第1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5月:第二卷12—29页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2005年7月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卷22—2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四卷本)[M].1990年9月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三编596—581页
[4] 老烈著.《霓裳曲》[M]. 1999年1月第一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32—55页
[5](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两卷本)[M].1958年 1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上卷《洛水悲》
[6]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下卷) [M].1991年7月第2版.齐鲁书社,上卷前言。
作者简介:杜娟(1985—),女,湖北武汉人,就职于武汉市邮政局,文学学士,主要从事古典文学与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