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思想政治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92 浏览:19808
论文导读:指向明确,灌输力度较大。实际上,大123下一页
[摘要]微博的兴起契合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本文分析了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的原因,认为微博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积极加以应对。
[关键词]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3—04
近年来,随着微博这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传播媒介在中国的迅速兴起,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吸引力进入了大学校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微博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致力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微博深受当代大学生群体喜爱的原因分析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建立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源于美国一个名为推特(twitter)的社交网络工具。2009年新浪网推出微博测试版,成为大陆门户网站中首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随后,各大门户网站陆续推出微博服务,微博迅速地进入网民人群中。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近两亿。微博这一新传播媒介更是赢得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据国内某网站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有使用微博的经历,微博被大学生亲切地称呼为“围脖”。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微博本身具有丰富的功能

其一,微博内容短小精悍,鼓励原创。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符合大学生群体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生活的特点。另外,大学生原创意识强,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编辑信息、抒发感情。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其大量原创性内容得以涌现。其二,微博操作方便、传播快捷。微博融合了网络、手机以及IM软件等多种信息发布途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微博信息。微博不仅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还可以上传声音、视频等信息,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它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关注人多、现场感强等特点。如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在现场通过微博传播信息,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可能超过其他所有媒体。其三,微博互动频繁,传播面广。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能即时更新至关注者的首页。微博还具有一键转发功能,可以将信息瞬间分享给更多的用户。有学者指出:“微博客丰富了传统的传播层级理念,从最初的分众传播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进而形成一级传播、二级传播甚至更多级传播,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和最大化。”微博集合了博客、论坛、聊天等诸多网络工具之所长,它具有的丰富功能自然能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二)微博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

微博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能以成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发表见解,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这些想法未必都能得到实现。特别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地位缺失。在学校教育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境下,大学生是教育过程被动的参与者,是各种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而微博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格局,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想法、展示活力的平台。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学校园从此成为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场域。
微博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他们反对绝对的权威崇拜,形成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结构,其中既有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物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微博的交流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操作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充分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既可以在微博世界中享受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启迪,也可以从中体会草根的快乐和市井文化的趣味。
微博契合了高校学生交往发展的需要。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曾言:“每一种技术都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微博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更是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交工具,它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媒介。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圈主要是通过班级、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组织,或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形成的。由于受到个人交际能力和交往机会的限制,所拓展的交往空间是有限的。然而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校园动态、个人活动、心情体会等发表观点,关注朋友,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等多样化的交往渠道。

二、微博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微博的发展亦是如此。面对“围脖”之“围”,我们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既要正视微博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挑战

第一,微博信息传播的发散性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形成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主题报告、理论学习、典型宣传等方法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提前准备的宣传材料和设计的教育主题对学生开展集中教育,以达到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提前确定教育主题,准备教育材料,实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见的。然而,由于微博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发散式的传播,再加上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脱离教育工作者的预先设计轨道而无法掌控。
第二,微博信息来源的“去中心化”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权威形成挑战。源于:毕业生论文www.7ctime.com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权威,信息来源单

一、信息指向明确,灌输力度较大。实际上,大论文导读:

学生掌握的信息源和话语权与学校管理方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政府、学校、教师控制着信息源和话语权。但是,微博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变化,微博信息传播“去中心化”、“阅众共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抑或成为别的“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在微博兴起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形象可能被模糊和边缘化,原有的影响力存在被消解的危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绝对权威者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第三,微博信息内容的庞杂性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形成挑战。随着微博的迅速扩张,“每一个用户都是潜在的和信息传播者,文本碎片化、信息泛滥成为突出现象”。微博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限制方式,大学生群体在使用微博时各种信息可能扑面而来,其中有合法的、健康的信息,也有非法的、不健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含有暴力、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可能充斥其中。大学生虽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庞大的信息,但却难辨良莠和真伪。这些不良信息可能给正在成长中、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带来冲击,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引发大学生价值观“西化”、“淡化”、“俗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

(二)微博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可以借助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和谐对话。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单向灌输过程,师生双方缺少平等沟通和双向互动。微博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将打破教育双方的心理界限,双方可以通过微博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在频繁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教育者在说,受教育者在听,时而受教育者在说,教育者在听”的境界。总之,利用好微博能在无形中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隔阂,促进双方的理解。
第二,可以借助微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这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发布各种信息,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是在被吸引的状态下去阅读相关信息,较之于传统的文件、宣传栏、广播等载体,他们更加易于接受微博信息。双方还有可能通过微博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比拟的。总之,借助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立竿见影、深入人心。
第三,可以借助微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草根性是微博的一大特点。微博之所以能得到蓬勃发展,根源在于其弘扬了个性化、平民化的精神。微博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操作和张扬的个性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有意识地淡化管理者的身份,通过与学生频繁的互动交流培养双方的感情,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富有亲和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可以说,师生双方通过微博对话将搭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情感之桥。这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创造了条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微博兴起的创新探索

(一)树立知微博、用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观念

微博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正视现实,树立知微博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新月异,从早先的报纸、广播、电视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再到微博的出现,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变化。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载体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微博现象,全面审视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用微博的理念。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现今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渠道。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惧怕微博,而要善于借力使力,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二)借助微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发展

第一,用微博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高校应努力构建立体式的微博信息渠道,通过微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体地说:(1)创建学校微博,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通过微博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2)开通校内微博管理渠道,促进校内管理部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搜集学生意见,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3)以学生群为依托,建立微博邮件群发平台,促进学校、学院、班级、学生之间多维度交流。(4)创建微博分类平台,如通过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落后学生等微博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用微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升其影响力,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可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创办学生手机报,面向学生设立名师讲坛、校园新闻、团情动态、就业创业、卫生保健等栏目,定期向大学生群体编发微博信息,就学生关心的问题提供资讯服务。学校各级部门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回答学生疑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要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校园内外新闻动态,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在一些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学校还可以组织编发专题微博,通过微博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健康的氛围。
第三,用微博开展大学生精细指导。所谓大学生精细指导,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细致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要通过与学生开展平等和谐的对话,消除心理隔阂,促进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细指导。换句话论文导读:
说,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工具了解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和真实想法,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实现对大学生个体的深度辅导。
其四,用微博温暖大学生心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微博改变传统的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充分发挥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温暖学生心灵。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大学生心灵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如能达到这种境界,学生不仅不会拒绝各种教育,还会将教育过程视为一种享受,感到其中的充实和快乐。微博互动交流的平等性、亲近感让教育工作者完全有可能脱下严肃的外衣,贴近大学生群体,成为他们的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可以说,微博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有学者指出:“凭借这一新型媒体传播形式,高校往往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这是传统教育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三)健全确保微博良性发展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在微博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确保校园微博良性发展。具体可从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两方面人手,做到双管齐下。在微博管理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成立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微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微博的日常管理。还应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主要成员的微博信息员队伍,随时掌握学生的微博信息动态,并负责发布相关微博信息。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微博行为的素养教育,通过举办微博创意大赛、校园明星微博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网络文明,开展网络观教育,确保校园微博的健康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应尽快制定出一系列的校园微博管理办法,对校内各级微博平台的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审核等应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全力保障校园微博的良性发展。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在《传播革命》一书中写道:“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传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中。”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预示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知微博、用微博的新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让微博真正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载体。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