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反哺协同革新反哺高校教学机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54 浏览:35046
论文导读: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一起称为系统科学的“新三论”,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的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是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各种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也正是如何合作、如何有效合作以及如何科学合作的问题。政产学研协
摘 要:协同创新活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必然性,其成果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优势。应采取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并形成适合自身的特色模式,研究建立相关保障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协同创新项目及提高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措施来促进协同创新对教学的反哺。
关键词:协同创新;反哺教学;机理;措施
: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45-02
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要求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随即,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促进协同创新合作有效开展。许多高校积极行动,配合国家此项战略举措,开始制订适应自己学校条件的协同创新计划。同时,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重点基本放在协同创新的模式、机制、政策法规、风险评估、利益分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中关于协同创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揭示了各高校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对协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实践工作做得少,从而也使研究者忽略了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式

协同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一起称为系统科学的“新三论”,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的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是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各种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也正是如何合作、如何有效合作以及如何科学合作的问题。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是以政、产、学、研为主体,通过对各主体之间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主体间壁垒,充分释放各自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产生创新成果。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协同创新起步早、经验丰富。美国协同创新的主要合作模式有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工业园区、培育小企业的企业孵化器、法律法规完善的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及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五种[3]。日本则是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合作模式。我国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有技术转让、共建研究机构、基于项目的短期合作和共建经营实体等。

二、协同创新反哺教学的机理分析

1.人才培养是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是高校最高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进一步拓展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三项职能。其职能拓展的同时,必须给其赋予培养人才的要求,否则,高校就成了单纯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构。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所有工作的核心,也必然成为协同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

2.协同创新活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必然性

协同创新产生的自然效应是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和发展协同创新,对高校教师的协同创新水平以及团队实力等方面的提升都十分有益。
从魏红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教师的协同创新水平和教学水平存在着源于:论文资料网www.7ctime.com
显著的正相关[4]。但是,这并不简单地代表一所协同创新水平高的学校,同时教学水平也高,其结果还取决于高校对协同创新反哺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成效。

3.协同创新成果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优势

首先,协同创新除了能给教学提供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外,还能提供科研工作中较少触及的市场信息。把市场信息融入教学内容,可弥补学科理论知识落后于市场的普遍问题。
第二,参与协同创新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和报告等教学环节,把自己从事协同创新的体会和经历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把已完成或研究中的协同创新项目中的难点或创新点给学生提出来,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通过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团队协作;通过模拟体验协同创新工作,完成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
最后,通过开放和共享协同创新硬件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走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真实环境。

4.协同创新有助于解决高校现存的某些教学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方式方法、实践环节、教材以及课程等方面都基本雷同,缺乏特色;各学科之间交叉少,多是单一学科独自培养人才;实践环节不成熟、不完善,实践条件仍有欠缺,对学生的帮助效果不尽明显;教师接触社会少,解决企业难题能力弱;等等。以上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更新程度、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脱节,这在客观上要求协同创新活动给予解决。

5.提升教学质量可促进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

首先,将协同创新成果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亦是教师对成果的再学习和再理解的过程,有利于教师创新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其次,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对协同创新过程有了间接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参与协同的积极性的提升。

三、促进协同创新对教学反哺的措施

1.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形成适合自身的特色模式

以美国为例,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由从辛辛那提模式转向安提亚克模式。前者强调技能学习,主张学生稳定于一个相关的公司中进行社会实践。该模式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充分就业。后者是建立在全人教育基础上的合作教育制度。在这种教育制度中,在校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定期转换不仅仅被看成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经验和操作经验的手段,更被看成是促进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5]。辛辛那提模式适用于工程、建筑以及设计等应用学科,安提亚克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多,协同创新平台资源较少,市场环境中企业对高校实习学生的接收积极性较低,高校建立的合作企业数量较少。因此,无论是辛辛那提模式还是安提亚克模式,在我国的完全试行都有较大困难。但是,我们仍需选出一部分优秀学生来进行成功模式的实践,以便从实论文导读:
践中总结出具备我国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研究建立相关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失衡状态。协同创新作为高校科研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同样存在重科研轻反哺教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层面缺乏对协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配套的激励政策等保障措施。
建立协同创新反哺教学的保障体系需针对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为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数量与质量提供宽松环境;二是把参与协同创新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及各类评优等的优势或必要条件;三是建立协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工作的激励和认可机制[6];四是以学术报告、课堂教学、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为切入点,把提升教学质量的环节纳入日常教学模式,并体现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

3.激励学生参与协同创新项目,提高其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协同创新规模的限制,鼓励学生参与协同创新工作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给定相应学分。通过对学生参与和完成协同创新工作质量的评估,给予完成规定要求的学生相应的学分,与理论课程、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同等对待。第二,以协同创新项目的某一分支题目作为竞赛主题,采取对取得相应奖项的学生允许其参与协同创新工作以及发放竞赛奖状等激励措施。第三,把教师协同创新课题的某一部分,作为学生立项的主题。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合力,共同攻克难关,也为教师实时对学生指导提供有利的时间条件。

四、结论与思考

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发展协同创新的做法可以肯定,但需要把协同创新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抓,偏于任何一方,都会造成高校发展的失衡。特别是对协同创新的过度关注和发展,会促使高校偏离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协同创新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7],需要学校层面、协同创新办公室以及教务处共同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使协同创新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及多层次地反哺教学,不断充实教学内涵,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王岩.关于地方大学产学研合作异化现象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11(6).
刘菊,钟绍春,解月光.教育研究中的系统科学进展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1(1).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4).
[4]魏红,等.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5]范晓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分析与借鉴[J]. 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6]Leisyte,L., Enders, J and Boer,H. D. (2009). The balance betwe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utch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of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orms[J]. Higher Educa-tion, 58(5).
[7]DBIS(2008),Innovation Nation.[EB/OL].www.dius.gov. uk,2010-07-01.
〔责任编辑:邰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