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语言游戏在基础英语课堂中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86 浏览:131104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游戏在基础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了词汇游戏、角色扮演、我演你猜、猜谜游戏、传递游戏及编故事游戏等语言游戏在基础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以及运用语言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英语语言游戏学习兴趣
1674-4810(2012)19-0084-02
一 导言
基础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综合性语言训练课程,承担本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任务,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课程任务繁重。如教师不精心设计,课堂就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为使基础英语课堂活泼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可运用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语言游戏。
Cook指出,语言游戏包括模仿和重复,以及那些喜欢“围绕形式而不是意义的语言行为”。实际上,把新学的、较为生疏的语言运用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于生活情境中本身是游戏性很强的尝试。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往往在传统课堂的沉重气氛和考试压力等因素中隐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挖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基础英语课堂而言,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一些语言小游戏。

二、语言游戏在基础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词汇游戏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程度影响其词汇的记忆和运用水平,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感受。游戏的趣味因素可使词汇更容易记忆,而且竞争因素往往能激发学生(甚至是最不活跃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词汇游戏是英语课堂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宗旨是在欢快而紧张的气氛中使学生激活大脑中的词汇存储并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新词汇。举《新编大学英语2》第6单元Food的热身环节为例。这个环节可以考虑利用分组进行词汇比赛。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在3~5分钟之内分别负责回忆或查找与Vegetable、Fruits、Meat、Cereal、Drink相关的词汇。教师在黑板上划分五个板块,要求每组代表把组员找到的词汇写到黑板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奖和总结,把较生疏的词标出来要求学生熟记。这种方式比起教师直接把词汇告诉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通过回忆、查词典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对词汇的记忆更深刻。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趣味丰富的语言学习游戏。如在叙述性文章的学习中就可以设计分组角色扮演活动。各小组成员根据叙述文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等来设计对话和戏份,通过合作完成小剧本写作、角色分工、对戏等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课文本来已有对话,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增设对话、动作、情节等。如《新编大学英语2》Gift of Life这篇文章,里面虽然有一定的对话,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戏份拓展空间。如设计救援医生和孤儿院孩子的对话来增加故事悬念,增加独白来展示小主人公Heng从犹豫到决定救人再到面临“死亡”的心理变化过程等。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锻炼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既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自身能力。
3.我演你猜
我演你猜也是基础英语课堂中可操作的游戏。我演你猜游戏的完成既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上肢体语言,又要求其发挥paraphrase的技能。由于该游戏需要学生之间默契配合,在游戏之前让学生先找好Partner比较利于游戏的顺利完成。以Body Language这一主题为例。首先,教师展示和Body Language相关的词组,让学生熟记。比如:Wrinkle one’s nose、Raise one’s eyebrows、Clench one’s teeth、Stick one’s tongue、Shrug one’s shoulder、Lick one’s lips等和肢体语言相关的词组。然后给学生时间和Partner交流或练习。之后,请2~3对学生上台游戏。学生A站在面朝屏幕的位置,根据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词,用表演或Paraphrase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学生不能直接说屏幕上的词)。学生B站在背对屏幕的位置,根据搭档的提示猜词。Act and Guess游戏集表演和英语技能于一体,表演者紧张幽默,旁观者轻松欢快,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4.猜谜游戏
猜谜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游戏,集智测性、娱乐性于一身,深受学生喜爱。猜谜游戏在英语课堂各个环节都可以灵活运用。比如,如果用一个和主题相关的谜语导入,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主题,激发学生兴趣。猜谜游戏也可以在一个单元结尾时运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新编大学英语2》第6单元主题是Food,单元结尾时学生已掌握了很多和食物相关的词汇,这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和食物相关的谜语让学生猜。如该单元Further Development举的谜语:(1)What food is never alone?(pear)(2)What room can people not live in?(mushroom)(3)What do you call a chicken running down the road?(Fast Food)。
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准备一些谜语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猜,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猜谜形式丰富多样,有分组竞猜、个人抢答、抛球点人等,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形式,也可以混合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灵活选择。
5.传递游戏
传递游戏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活动,游戏性强。传递游戏可以根据课堂目标来设计相应的任务,可用于热身或灵活穿插于课堂。如Communication Problems这一主题,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传递游戏来给学生体验Communication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谚语传递游戏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若干谚语。首先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组,落单的学生可以做主持人或裁判。主持人把谚语纸条正面朝下放在每组的首位学生桌上,首位学生听到主持人“开始”的指令可把谚语翻起来看。主持人下“Pass the massage”的指令时,谚语纸条收回,首位学生把谚语说给后面的组论文导读:过程主持人或裁判要维持秩序,保证传递过程只用听说,而不依赖纸笔。写得最快、最准确的一组为胜。该游戏有一定竞争性,时间性较明显,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事先说清规则,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游戏结束老师再对谚语做进一步讲解。6.编故事游戏编故事游戏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游戏。教师给出若
员,依次传递,末位组员负责把听到的谚语写到黑板上。游戏过程主持人或裁判要维持秩序,保证传递过程只用听说,而不依赖纸笔。写得最快、最准确的一组为胜。该游戏有一定竞争性,时间性较明显,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事先说清规则,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游戏结束老师再对谚语做进一步讲解。6.编故事游戏
编故事游戏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游戏。教师给出若干词汇,学生发挥想象将词汇串成一个故事。比如,在以“Legend”为主题的单元,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游戏。教师给出Tiger、Princess、Wooden、House、Witch、Rabbit、Horse、Owl、Bee、Swan等若干词汇,学生在3~5分钟内用这些词汇编一个故事,然后讲给同伴或组员听。笔者在课堂上发现,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该游戏也很感兴趣,在讲故事时还很有创意。但学生在编故事时需要用上的词汇难以预料,这对教师的课堂指导也提出了更大挑战。

三、语言游戏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言游戏并不能让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而更像是教与学的“添加剂”,教师要按教学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运用语言游戏时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语言游戏的设计要结合课堂主题,有自己的目标。插空的游戏应结合整个单元的课程设计,和游戏前后的学习任务有衔接,以使课堂逻辑更紧密,游戏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做好语言游戏的掌控。为使课堂活泼而有序,教师在游戏前要对学生讲清游戏规则,检查好分组情况,避免游戏时教室散、乱、闹。学生游戏过程,教师适当走入学生当中,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完成游戏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游戏后,教师要有所总结,包括对游戏过程出现的典型问题的解答等。
另外,语言游戏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以褒扬鼓励为主。学生在游戏时过于闹时,也可用幽默的语言劝导。比如,学生声音太大时,教师可以尝试说:Hey,Boys and girls. People may think that the students are fighting with poor Malcolm(the teacher’s name)in the classroom. 如果学生很沉闷,可能是游戏有一定难度或学生对游戏理解不透,这时教师也要耐心讲解或等待。在笔者的课堂中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刚开始以为学生都不配合,但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慢慢沸腾起来。有时学生从吸收游戏信息到进入游戏需要一点时间。
四 结束语
虽然幽默语言和游戏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占很大分量,其角色不可或缺。实际上,诗歌、戏剧、小说等都是广义上的语言游戏。通过语言游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目标一致。语言游戏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有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率,是值得探索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杰里夫?哈默.朗文英语教学实践(王蔷等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5
[2]斯科特?索恩伯里.朗文如何教词汇(王琦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33
[3]浙江大学、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