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选择文化心理学课题之我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74 浏览:71264
论文导读:些顶尖刊物内,从而一举成名,有经费支持、有学生追星,日子从此过得红红火火。我们甚少置疑这些教科书中所述的社会行为及现象,在搬到中国人的社会情境中来时,其心理作用是否会有转变;在埋头看外国顶尖刊物时,也甚少抬头望一下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包括文化/社会/历史)中,有哪些更迫切需要及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这些课题可能是
摘要: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进路;课题选择
1003-5184(2014)01-0003-04
1997年9月在台湾心理学会的年会上,我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自我’探索”的讲话(杨中芳,1999)。在那篇论文中我语带双关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探研“自我”的过程中,逐渐走上“本土研究”的道路。15年后的今天,我很荣幸地被邀请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年会,为祝贺其文化专业委员会之成立讲几句话。除了表达衷心的祝贺之外,我想依据过去这十几年,自己逐渐由研究“自我”走上向研究“中庸”之路的经验,讲一讲如何采用本土进路,来寻找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从而令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紧密结合。
社会心理学原为研究人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涉及之心理及行为现象的学科。人际交往活动是指:某一特定人群(两人或以上)、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及特定的场合下,依据他们所共同持有的一些信念、价值及规范等惯性想法所进行的互动。在这些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大家所共同持有的这些惯性想法,不就是该地方及该场合的本土文化了吗?用这样的本土文化为释意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特定人们的交往活动背后的心理意向及作用,不就是本土心理学所提倡的研究思路吗?那么,社会心理学本来就与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心理学分不开的,何须还要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下另辟文化心理学的专业委员会呢?
然而,出于两个理由,我认为是有必要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下另辟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而且这个专业委员会应该着重鼓励用本土进路来选择研究课题及提出研究理由。我之所以这么主张,是因为这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目前状况分不开的。在华人社会中,近代社会心理学发展得比较迟,对于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以及要怎么研究,都以西方“先进”国家的马首是瞻,百年不变。至今我们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多为西方学者的英文原著或中译本,或根据这些名著,加入一点“国情”,改编而成。我们所得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其实是西方社会的社会心理学。
自从我进大学念心理系,一直都被教,后来一直都在用,最后又一再教给学生的研究策略及程序是:在外国顶尖的学术杂志内去找研究课题,找出能反驳或补充他们研究理论的想法,成立假设,然后用实验或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去支持、修改、甚至推翻原有的理论。学校老师的晋升制度及学生的成就考虑都一再告诉我们,唯有这样做,我们的研究才能与西方的研究分庭抗礼,被登在那些顶尖刊物内,从而一举成名,有经费支持、有学生追星,日子从此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甚少置疑这些教科书中所述的社会行为及现象,在搬到中国人的社会情境中来时,其心理作用是否会有转变;在埋头看外国顶尖刊物时,也甚少抬头望一下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包括文化/社会/历史)中,有哪些更迫切需要及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这些课题可能是西方教科书中所不重视及不感兴趣的。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社会心理学里的本土文化抛于脑外了。更不幸地是,现时正逢脑科学在心理学是显学,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就积极地参与进入个体的脑内及基因内的行列了!
我们大多人都没觉得,只研究西方社会塑造给我们的“人”,而把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丢掉了,有什么太大的理由,也没有认真想过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还有没有其它思路来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及行为?大家都认为,学科进步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要走向世界、“超英赶美”。在早年我自己开始研究“自我”这一课题时,就悟出为什么我们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太大理由的理由(杨中芳,1996)。当时,我在先遍览西方有关“自我”的名著及理论后,发现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课题,比较个体化、比较抽象,把研究对象一由“两人以上的人们”,先变为单个的“人”,而后再去了血、刨了肉,好像在X光片上“人”一样。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看来还都很像,没有什么必要去看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的“自我”教科书或论文中,也真还得到了不少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一般性知识及常识。因此,我们也就挺踌躇自满地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自用,过着和和美美的小日子。
这里,当然不是去讲述本土心理学发迹的故事(请参阅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05),仅让我快快一提,台湾心理学界,在杨国枢老师的倡导下,有一批心理选择文化心理学课题之我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学研究者,包括我自己,较早即发现:中国人的心理学恐怕不能像西方社会心理学那样,只单挑社会中的“个体”来研究(进入个体,去看他或她的社会认知、社会自我等等)。我们中国人的“人”是“社会人”,必须在人际交往的社会情境中,研究人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面子),如何与他人维系关系,何时与他人产生情感及交心(表现真我),建立信任及互助。提倡本土研究者认为,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终究还是要把“社会/文化/历史”情境捡回来,才能让大家彼此看到各自在灌了血,添上肉之后,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才能更贴切地理解那些与自己日常交往的同胞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那么做;才能更和睦地与他们相处;才能更准确地去帮助有适应理由的人;以及才能更有效地发大财、赚大钱等等。这些不正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本来就应该选择的课题吗?
本土心理学提倡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进步,也许不在于有多少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在外国的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而在于它是否能在原地生根,成为一门让当地人更能彼此理解及更推动良流及发展的学问。过去几十年,本土心理学在台湾已经,在某一个程度上,成了一个气候。目前在台湾申请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补助时,如果没有把研究对当地老百姓有什么效益说清楚讲明白,是不容易通过的。在大陆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在管理学的领域,已有逐渐朝这条路上走的迹象。大家所共同关心论文导读:
的议题是要从什么地方切人去做本土社会心理及管理学研究。对本土心理学是什么?本土心理学要研究什么理由?以及要如何进行本土研究?即使在本土阵营的同事,大家说法都不一(杨中芳,1991a)。在这里,当然更不是讨论这些分岐的地方,我只把我自己多年来对这些理由的体会说一说。我认为,本土心理学是采用本土进路来理解当时当地人之行为现象背后的心理作用之研究成果。那么,什么是本土进路呢?以及如何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呢?较早我曾提出本土心理学研究的6个要点及步骤(杨中芳,1991a),现将之重述如下,并用我过去对“自我”的研究作例子来简单加以说明之:
(1)以实际观察当地人当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及行为现象为研究素材,寻找值得做研究的课题及理由(例如,人们相互表现的面子行为);
(2)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熟悉及惯用的概念、语言、想法及经验为构思基础,来发展可以做研究的构念(例如,面子代表的公我、真诚的私我);
(3)在当地人自身文化/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寻找理解其活动及行为现象的释意系统(例如,公我/私我的双层自我结构及自我表现的双向型态);
(4)再依之找出某些活动及行为现象(例如,大公无私、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等等)背后之心理作用的说法;
(5)设计研究方案,或研制适合本地人的研究工具,以检验所提出的说法或修订构想的释意系统;
(6)从而建立一套对当地人而言,更贴近自己生活及更能用得上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
在以上这6个要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3)点:要找到当时当地人所共持有、相互用以理解彼此行动背后之心理意图及作用的惯用想法:信念、价值及规范等。我称这些想法为释义系统。依我的见解,这一释义系统即是当地“文化”的主要内涵。这就让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紧密地接合在一起了。
当然,有关文化心理学是什么?应该研究什么课题?在众专家面前,我不敢说三道四。但从我以上对本土心理学的简述,以及对文化是什么的见解,已经可以看到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是相互依存及滋养的。我认为,本土心理学的重点在于研究进路的选择,是要先搁置在西方顶尖学术刊物内寻找研究课题的惯性思维,抬起头来,在自己文化的沃土上寻找更贴切理解中国人之社会心理学的切入点;而目前我所理解的文化心理学的重点,则在于将文化特点或现象视为个体的研究变量,向上寻找其普世的心理源头或向下寻找其如何影响具体行为,甚至脑活动及基因的组成。对本土心理学工作者而言,文化心理学可以和文化社会学及文化人类学结合得更好,共同为他们提供构思释义系统的素材。
基于上述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目前状况的两大特点:(1)太过依赖西方社会的理论及研究方向;以及(2)太过注重对“个体”,而非“人际”的研究取向,我认为开辟文化专业委员会来鼓励及支持文化心理学的成长是必要的。不过,我寄望这一文化专业委员会能更着重推动,把文化视为是人际所共同持有的惯性想法,而不是个体内在所有的(基因、脑活动或认知)的构念,从而将研究重心转到社会心理学原本应该研究的主题-人际交往、关系、情感与信任等。这样,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就可以与本土心理学结合得更好一些。这对维护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整体均衡及健康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下面我就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要如何用本土进路来选择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早年当我刚立志要从事本土研究之际,我选择的课题是“自我”,经过多年的尝试、困惑及寻求,最终我发现人们天天在用的“面子”概念、活动及行为现象是用本土进路来研究中国人“自我”的一个好的切入点(杨中芳,1991b)。这是因为,在没有其它人在场的情境,亦即没有人际交往的活动,人们好像没有面子理由。至于什么是有面子,什么是没有面子,端视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农村还是城市),什么场合(生孩子)跟什么人(同事还是村民)在一起,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满月洒)。这样一来,“社会”及“文化”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本土研究之中。当我在CCTV12看到,一个城市务工人员为了没有涨上每月20元的工资,而把老板杀了,理由是“太没面子了”!我想“面子”对中国社会中生活的人而言,好像仅次于自己的生命,比他人的命还重要。
在探索中国人的“而子”概念及行为现象时,我进一步发现,人们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在别人面前要表现的自己(公我),它与私下自己内心对自己、他人、事物的看法(私我)并不一定一致。我提出了一个“双层自我”的自我表现释意系统(Yang,2005)。人们似乎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会选择用公我或私我来作自我表现。那么,到底人们在生活中要在什么时候表现什么样的“自我”,就成为一个很本土及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我发现一个人的外表行为如果太贴近“公我”,人们会觉得他太“虚伪”、太“表面”、太“没有诚意”、太“八面玲珑”、太“圆滑”;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太贴近“私我”,人们的反应是这个人太“鲁莽”、太“没礼貌”、太“心直口快”、太“没掩拦”、太“不懂人故”。那么人们要如何表现才能与人们相处得更好一些,让自己的日子更好过一些呢?中庸之道的实践性及灵活性进入了我的注意范畴,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
许多人认为我之所以选择“中庸”这一课题,是因为它是儒家之经典,从而认为本土心理研究就是要回到传统概念中去找研究题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儒家经典中,中庸之道固然是对君子行事的要求,但它并不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理由。在选择中庸这个课题之前,我注意到,在周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庸”这个词,经常出现,虽然不一定带有褒义,更多时候是带有贬义。不管如何,它并不只是古典经书中的概念,而是现今华人社会人们用以形容或评价他人行为的一个常用思维架构,值得作为一个本土课题来研究。也就是说,我是因为在观察到它在现今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才选了这个研究课题(杨中芳,2008)。
根据对中庸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我提出了“中庸实践思维体系”这一理解中国人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释意系统,用之来探看对中国人而言有作用的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及坚持,目前累积了小小人气。研究的课题及研究策略都逐渐在扩大,论文导读:
包括了中庸思维历程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于企业及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杨中芳,2010)。在几个学术会议上,中庸团队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今年初,我们在厦门开了一个比较具规模的专题学术报告会,目前正在把该会议的论文结集成书。将来当各位读了这包括上、下两册的论文集之后会发现,中庸心理学研究其实才刚起步,许多课题及理由需要更多的同事、同学的参与,我希望在座对文化或本土心理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行列。
在引导中庸心理学研究“上路”之后,我本着“退而不休”的精神,想再回到我多年前开端的人际关系、情感及信任研究(杨中芳,2001)。当年我曾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释意系统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模型。我想用这一系统来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如何消长,及如何感知的;人际情感与信任是如何表达及被感受到的。我计划用中国人的“送礼”活动及行为现象,作为载体来研究这个课题。最近,当我听说,在广州,一个年青医生的父母在家中准备了一个房间,专门摆放过年过节,帮儿子接收及送出的礼物时,我抵不住诱惑,想要知道他的妈妈心中是怎么计算及打点这些礼品的。这不是文化心理学上好的研究题材吗?
现在国家强盛了,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中国人身上,好奇地想要知道,我们的社会心理学到底有什么内容?跟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不同?跟中国人打交道或作生意,到底要怎么做、注意些什么、才能顺利成功。然而,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告诉世界的?我们要怎么解释,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是不断地跟在外国学者的后面,重复他们的研究成果。连为什么要这样做都没有兴趣去理解。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没有特别要求我们独立深思,而只是要求我们去学一套入门的程序及窍门。要大家离开社会心理学30年来养成的惯性思维是需要创意、勇气及坚持的。现在大家所处的SSCI压力环境,比起我自己当年进入本土研究道路的处境,只有之过,而无不及,更增加了选择作本土及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阻力。正因此,成立文化专业委员会,大家相互支持及鼓励是及时及有必要的。我真诚地寄望有志做文化/本土心理学的同事及同学,要顶住目前冲击心理学界的狂澜,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开垦成为自己人民服务的园地选择文化心理学课题之我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