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厦门鼓浪屿文化传承危机:表现、根源与化解之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40 浏览:19632
论文导读:
【摘 要】鼓浪屿是近代世界建筑、音乐、宗教、侨民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鼓浪屿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日渐失去原本丰盈的文化血色。在对鼓浪屿文化传承目前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文化传承面对的一系列危机与根源,并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三种化解之道。
【关键词】厦门鼓浪屿;文化传承;危机;化解之道
文章编号:1673-0380(2014)02 -0152-02
鼓浪屿是国家5旅游区,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有着傲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鼓浪屿沧桑的历史不仅造就了一批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塑造了鼓浪屿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精神(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鼓浪屿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历史风貌建筑群为主,非物质文化可以概括为“追逐时尚、开放包容、以善待人、休闲娱乐以及重视传统”。然而随着鼓浪屿商业文化的兴起,旅游产业的过度发展,其本土文化逐渐落寞,虽然厦门政府以及鼓浪屿管理委员会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对一系列传承危机。

一、鼓浪屿文化传承危机的表现

(一)鼓浪屿人文社区的逐渐消亡

鼓浪屿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其载体就是鼓浪屿人以及鼓浪屿社区。如今,鼓浪屿社区已被鼓浪屿风景区所替代,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鼓浪屿的主要定位。人文社区的消失首先体现在鼓浪屿原住民的减少,社区衰败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居民外迁。由于人口的持续衰减,服务于岛上居民的各类民生设施如医疗、教育等也逐渐撤离了鼓浪屿。如今,鼓浪屿成为民工、外来商户群聚的“外来岛”,造成原有的社区逐渐败落,文化氛围丧失,而在文化和社区上的优越性恰恰是一个世纪以前鼓浪屿的主要特色之一 。

(二)鼓浪屿的代表性文化濒临危机

音乐文化是鼓浪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鼓浪屿原有居民特别是一些高端居民的外迁,鼓浪屿成为旅游景点以后,人口结构有了较大的转变,原来是居民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琴声及由此代表的音乐文化,沦落成了街头艺人粗俗不堪的电声音乐。除此之外,作为艺术之地的鼓浪屿逐渐失去其优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演艺职业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的陆续迁出,使得“艺术之岛”的美名也逐渐与实不符。

(三)鼓浪屿的人文精神逐渐消失

鼓浪屿“追逐时尚、开放包容、以善待人、休闲娱乐以及重视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下逐渐消失。旅游业和商业化的发展使鼓浪屿上的店铺、买卖日益大众化,其商品在其他旅游景点随处可见。开放包容原本是鼓浪屿原住民对来自全国各地进岛参观人们的热情欢迎、尊重与接受。然而,面对日益增加的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住民正常生活的游客,鼓浪屿以及鼓浪屿原住民的接受底线已基本突破。此外,低教育层次的外来人群不仅没有展示鼓浪屿友善待人的品质,反而多次发生坑蒙拐骗现象,如今野导野照、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恐吓游客、拉帮结派等糟蹋鼓浪屿的现象已经引起游客和鼓浪屿原住民的不满。

二、鼓浪屿文化传承危机的根源

(一)商业旅游文化的兴起

旅游产业到目前为止一直是鼓浪屿的支柱产业,而鼓浪屿的文化资源呈现多维、多元状态,因此单一的产业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其持续发展的需求。对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多在物质景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追求短期利益,回头客少,高层次、深度体验性的文化休闲旅游比重非常小。目前鼓浪屿因景点分散、路线设计不合理、内容提供形式单一等,造成来鼓浪屿的旅客均是匆匆半日,走马观花。正是由于鼓浪屿没有根据自身的文化脉象和旅游消费心理主动设计起伏有致的体验线路,导致了鼓浪屿文化品牌在受众口碑转传中的断续、零落,脉络不清 。

(二)文化生态体系的破坏

原有生态布局的转变、文化传承主体的迁出、人文环境的削弱导致整个鼓浪屿文化生态体系的破坏。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理由在于人口政策的变化,从而导致文化承载的主体——人文社区的消失。鼓浪屿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构成经历了三轮的变化。每一轮的人口构成变化都客观地造成人文环境的变化和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从而产生了鼓浪屿目前存在的种种困境。

(三)政府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总体而言,厦门市政府对鼓浪屿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的力度是不足的,政府对鼓浪屿文化的重视也是从2008年申遗之路开始的。首先,政府对鼓浪屿的发展定位有偏差。1988年以后,鼓浪屿基本围绕旅游景区的定位发展,每次的政策导向变化都影响着社区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鼓浪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过程。其次,政府对鼓浪屿的规划不建全面,存在侧重建筑,忽略人的因素的现象。第三,鼓浪屿的管理体制混乱。鼓浪屿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鼓浪屿景区的管理,但是鼓浪屿还有街道办事处,这便形成了鼓浪屿二元管理体制。这导致了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产生。

(四)民间参与的缺乏

首先,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参与的广度上,参与鼓浪屿文化传承的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少,大部分仅限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在参与力度上,仅有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活动限制在文化传播中,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此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督职能基本没有发挥,在鼓浪屿文化传承过程中,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远远超过非政府组织。其次,社会单位的参与力度不够。一方面,学术界对于鼓浪屿文化以及文化传承理由研究不充足,几乎没有学者去关注和研究鼓浪屿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商业旅游公司在鼓浪屿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娱乐化、表演化、现代化,反而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本色。最后,个体的参与意识较弱。个体主要包括鼓浪屿的原住民与游客。鼓浪屿原住民对鼓浪屿目前的目前状况表示不满与无奈,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其反抗的力量十分薄弱,基本没有形成强大的阵营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与破坏。而游客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意识更为薄弱,大部分游客仅仅是参观景点和鼓浪屿的房屋建筑,对鼓浪屿历史文化了解的意愿不强烈。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25411.html上一论文:对于当传统文化遇上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