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让语文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3 浏览:20895
论文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课堂沦落到如此生硬、枯燥的地步,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文章语言美、人情美的熏陶。甚至视语文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科目。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做好教学互动,重新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教学互动?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说得好:“只有良好的开端,才能有成功的一半”。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寻知识的奥秘,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以疑入境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笔者在传授《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板书的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然后问:为什么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问题触及文章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

2.以趣入境

中学生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笔者在传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那金色的彩霞、浅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学生怀着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3.以情入境

中学生感情丰富,易被真情打动。笔者在传授《诗八首》一文时,用这样的话: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是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

二、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搞好教学互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怎么设置问题呢?

1.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性,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课堂设问应面向全体,要有广泛性,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有的教师设问只是针对优秀学生,忽略了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面向全体,就应注意层次。本人在讲授《变色龙》一文后,设置以下①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每个学生都要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3.设置问题要有精要性,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教师要紧扣教材学习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力求设计的提问少而精,尽量避免满堂问,要加大提问的容量和质量。笔者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三次描写志愿军‘笑’的表情?然后引导讨论,让学生明白,第一次是微微的笑,表现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次是爽朗的笑,表现战士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三次是欲言又止、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笑,表现战士们不求名利的高尚思想。这正是作者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提问数量少而容量大、思路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重视课堂朗诵,激活学生思维

优美的文章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教师要怎样进行朗诵训练呢?

1.全班竞读,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在传授完《木兰诗》一文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浓厚。

2.细细品读,体验情感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笔者在传授《月光曲》一文中,笔者课堂上让同桌两位同学读完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家很穷,学生读得很投入,笔者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们刚才读的时候语调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这样在语气、语速上指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朗读,体会出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贝多芬此时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此外,在导读时我在人物说话前面的旁白部分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学生读说话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更深地体会了人物情感。

3.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巴尔扎克曾说论文导读:
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才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