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关注关注社会试述关注现实试述关注世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33 浏览:20588
论文导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能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能力,促使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感度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而言,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三位一体”式的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领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位一体;形势与政策;教学
1671-0568(2013)23-0155-04
作者简介:王小川,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肖祥,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和学原理。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的目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一、《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将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其重要性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有其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二,关注时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用丰富生动的现实材料印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提升大学生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奠定基础;
其三,在充分把握现实的基础上,用更加自由、开放、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摆脱一时、一人、一国的束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把握世界共同的整体发展情势,探寻人类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培育大学生关注世界的能力。
因此,提升大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就成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三种能力可概括为: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能力,现实把握能力,关注世界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要培养大学生的上述三种能力,对应地就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标定位于“三位”,即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三者分别着眼于社会责任意识、把握现实问题、关注世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分别是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树立世界眼光。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我们也要将这“三位”统一于“一体”,在整体完善、优化发展的过程同推进。

1.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爱国,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敢做敢为,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呈现的精神面貌,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7ctime.com
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促使大学生关注社会的课程,不是一门脱离实际的理论课,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形势与政策。
要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现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学过程中,感召大学生去关注社会,进而思考国家前进的方向,以及个人的抉择。古语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论文导读:
责”。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指导下关注社会,既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他们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2.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永恒的主题。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程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和考虑、反思现实问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有力地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那么,《形势与政策》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关注社会现实,留心现实问题,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现实问题,应该以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以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事为辅,着重解决大学生在面临某一社会问题时的思想分歧,坚持有理有力,正确地批判形形色色错误的社会思潮,促使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保证他们在重大社会问题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和立场,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一致。

3.关注世界,要有世界眼光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不论是主动接纳,还是被动吸收,全球化意识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认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求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融入这一时代洪流,就必须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经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处理好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和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 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引导他们树立“世界意识”十分重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同脉搏。所以,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开放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以开放视域的世界眼光关照现实世界,更是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

4.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位”,分别强调了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具备世界眼光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它们还具有统一性,即“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素质基础。责任感是人唯一可以发掘自身内心的需要,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应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他们确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在自我责任感的驱动下,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时,责任感教育也要真正落实到“导行”之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根据不同国情、不同地情,相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政策。限于教师水平、学校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要想解释得全面、具体、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我们熟知的某一个社会现象导入课题,再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及时的跟进式讲授,就能更方便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这一课题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买菜做饭的事例,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吃饭、穿衣、出行这些日常生活支出的事例,在讲述的过程中,再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让学生能对当前的经济通胀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关注世界,具备世界眼光,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我们正处于一个一体化的世界里,没有世界眼光,就无法正确分析这个世界,就难以在一体化的世界里立足。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必须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要想正确了解社会,就要有世界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仅仅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角度出发,进而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具备了世界眼光,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论文导读:
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3]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其改进办法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本专科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却具有其它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或许会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途径。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关注社会方面:缺乏对时事的关注,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据一项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4]由此可见,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离自己成才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和生活、学习内容相去甚远,对成才成长没有什么帮助。抱着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学生顶多只把《形势与政策》当成时事报告,知事件之“然”而已,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淡化了。
(2)关注现实方面:脱离社会现实谈理论,现实关怀不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5]由于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理念认识出现偏差,脱离社会现实,《形势与政策》课程单项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理论说教式的“一言堂”、“满堂灌”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流于形式。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理论过度“灌输”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主动思考,也会挫伤学生留心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3)关注世界方面:缺乏世界意识和全局观念,视野狭窄,层次单一。部分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由于年龄、心态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感性的冲动有时大于理性的思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甚至还会将问题复杂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事件表象的关注,常常大于对事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其热情有时易于走向偏激。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为不法分子所诱导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大肆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或就涉及国家安全、对外交往、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滥发议论、妄加评判。这些内容迎合了喜欢自主思考的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容到误导作用。

2.改进办法

第一,创新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提高学生兴趣,继而拉近课堂和社会的距离,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确定教育教学重点时,应体现出针对性;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接收、消化、编辑时事资料,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时事辩论、时事展览、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等,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二,充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师“指挥棒”和“主持人”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
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关注点,是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就业问题等。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些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敏锐地捕捉信息,从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一些重要的、有讨论价值的中心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用传统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运用,如采取开设网络专栏、专家信箱等形式,贯穿于各种实践性学习的始终,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
第三,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社会问题,不至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应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拘于消极的回避和盲目的攻击,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关注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客观全面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形势论文导读:
与政策”课程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在谈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不要以单纯的意识形态论是非,更不要以主观传统偏见论是非,而是要以其本身的是非曲直论是非。要教育学生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并结合中国实际,走一条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契合国情民情的道路。只有如此,以世界眼光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认识及其结论才是可信的。
总的说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是今后课程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留心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而具备世界眼光才能让大学生真正符合当下新形势的要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三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我们在建设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运行规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曹雁彬.在现实中培养学生世界意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邹芳芳.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5]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