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英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08 浏览:22123
论文导读: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既是教学目的之一,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的一个主要方式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还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课外读物。
尽管阅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不高,在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得分率较低,这就对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阅读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能边聊天边阅读,也不能边阅读边干别的事。对于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典型句式要精读,即逐字逐句地熟读深思,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只需泛读,即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故事的情节概况,以求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对于那些与自己实际英语水平相差甚远、过难或过易的文章以及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从中获取知识的文章可以略读、跳读,甚至干脆不读。这样,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时间内收到最大的功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有的学生阅读时爱读出声,有的学生喜欢用笔尖指点着助读,有的学生则咬文嚼字,边读边对一词一句进行分析,或边读边查字典。笔者要求学生每日默读一篇短文。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积少成多,这样不但能增加所学词汇的复现率,而且还能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从而实践到学习是一种“必然”;那么,激之以“趣”,则使学生“乐”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果然”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故事改编、小品话剧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有时自编的小品都取材于班内真人真事,让本人表演,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编剧小组,让他们积累素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学生不会生厌,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宏观把握

首先,阅读整篇文章,做到对全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不懂的生词或旧词新用时,要摆脱逐词研读、逐句分析翻译的做法,应该一口气读完,再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这样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主干的把握,同时注意时间的推移、地点变换、人物关系、事件发展,在阅读全文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读全文。
其次,阅读要有的放矢,要针对相应的问题而读,对与问题有密切关系的词、句反复推敲,认真对照,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文章选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找问题的答案,回答问题,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语境提示,猜测意思

会猜测单词意思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过程中不能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否则速度太慢,也影响兴趣,而要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来判断某些特定的词义,从已知词推出未知词的词义,猜测方法如下:
(1)依据上下文揣测。
(2)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
(3)分析同等、同位、定语从句等猜测。
(4)利用同义、反义词猜测。
(5)根据因果关系猜测。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碰到生词,不要紧盯着生词不放,应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猜测其意思。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既要注意语速又要注意理解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单纯追求每分钟认读数,还要提高理解的正确率。总而言之,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还得多读多练,与此同时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步骤,既使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了解了文章的题材及结构,又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巧,达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城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