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佤族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37 浏览:24635
论文导读:基于声音信号传播完成。简言之,传播学能实现佤族木鼓文化个案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探讨之间的链接,基于个案探寻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总观佤族木鼓文化探讨近况,少量分布于民族学的探讨成果,均将其定位为原始宗教文化,将其源承归于宗教。基于其听觉文化本质、以传播学角度对其源承不足进行系统探讨尚无人涉足。同类民族文
摘要:木鼓是佤族的民族标志,是佤族木鼓文化得以源生、传承的根本。在佤族原始社会进展史中,木鼓之器—直以“母体”身份发挥着民族认同功能,而以之为物质基础形成的木鼓文化之道则最终成为了佤族原始文化的核心和中轴。历经1958年的文化革除行动后,佤族木鼓以佤族人民现实生活中隐退,木鼓文化仅口耳相承于民间。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契机,佤族木鼓文化在阿佤山地区通过大众传播得以复兴。然而,复兴的佤族木鼓文化却发生了重构变迁并不再被文化主体认可,佤族木鼓也失去了其作为文化“基因”应有的民族认同功能。如今,佤族木鼓文化陷入了传承断裂的困境之中。木鼓作为佤族的民族标志,其重要量不言而喻;木鼓文化作为佤族原始文化的核心,如此传承近况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佤族木鼓文化之案例不过是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困境的缩影。如今西南民族地区乃至国内各地,复兴民族文化却最终导致文化传承断裂的事件比比皆是。这些民族文化精华的有着,事关民族生命之“线”延续、事关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存、事关人类文明永恒不足理解,对其传承不足进行探讨极富时代价值。佤族木鼓文化作为此类不足之个案,对其进行探讨能为民族文化现代传承提供借鉴。所谓“溯其源,见其微,守其道”,于佤族木鼓文化个案而言,如下不足必须得到合理解释:史之佤族木鼓文化如何源生?文化主题采纳了何种途径传承该文化?该文化如何在佤族原始社会进展史中发挥其中轴和核心作用?今之佤族木鼓文化为何发生重构变迁?该变迁历程如何实现?变迁的佤族木鼓文化却又为何迈入传承困境?佤族木鼓文化究竟应如何合理传承?此外,于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不足而言,佤族木鼓文化个案本身反映了哪些规律?这些规律能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传承提供何种借鉴?这些不足也需得以探究。解决上面陈述的不足,传播学无疑是最佳探讨视角。因为,就民族文化传承不足探讨而言,文化传承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播历程;而佤族木鼓文化因鼓而生、以鼓而传,基于鼓乃发声之物之事实,木鼓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听觉文化,其源生、传承都基于声音信号传播完成。简言之,传播学能实现佤族木鼓文化个案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探讨之间的链接,基于个案探寻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总观佤族木鼓文化探讨近况,少量分布于民族学的探讨成果,均将其定位为原始宗教文化,将其源承归于宗教。基于其听觉文化本质、以传播学角度对其源承不足进行系统探讨尚无人涉足。同类民族文化探讨,也大多处于此境。再观目前传播学中有关非语言文化探讨,探讨成果多集中于视觉文化之上,听觉文化探讨成果甚少。仅存的少量成果多为零散的论述思辩,就某一案例进行系统探讨得出结论的几近空白,探讨成果尚不足以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探讨以实地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等田野考察法为基本策略,综合内容浅析法、同构法、文献浅析法等探讨策略;以传播学为核心学科,综合多学科知识对佤族木鼓文化源承不足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旨在以传播学角度剖析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迈入困境之因,探寻其传承规律,并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借鉴。此外,也希望通过本探讨,能为听觉文化之教育传播探讨、同类民族文化探讨有所贡献。根据预定目标,本探讨沿循如下步骤对不足进行了探讨:第一步,获取并整理史料。以国内佤族主要聚居地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作为田野考察点,对佤族木鼓文化源承史进行田野考察,获取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梳理佤族木鼓文化所涉文献史料、考古实物,将其与田野考察所得材料相互印证、去伪存真,系统整理佤族木鼓文化源承史材料。第二步,设构源承方式。基于佤族木鼓文化因鼓而起、以鼓而传之事实,浅析佤族木鼓用途及其鼓声信号传播特点,以信息传播角度析设佤族木鼓文化应有的源承方式。第三步,检验方式。以系统整理所得的佤族木鼓文化源承史料为基础,根据史、今不同的源承效果以正、反两面检验设构的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是否成立。第四步,解决不足。如果设构的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成立,则以方式运转规律和特性出发,探寻佤族木鼓文化史之传承效果凸显与今之传承迈入困境理由,剖析其传承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方式反映出的文化传承之信息传播规律,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佤族木鼓文化源承史证明,本探讨所设构的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成立,佤族木鼓文化传承不足可以据之得到答案。具体而言,结论如下:首先,史之佤族木鼓文化传承效果凸显源于系统一体。史之佤族木鼓文化所以能世代相承并以核心文化有着,关键在于其关注了文化源、承及源承的系统一体性。源生之时,各要素以“生产”要义贯穿,连为一体;传承之时,以物意一体的实物传播、传受一体的团体传播为主要传承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其源承始终基于同一文化生态系统进行,体现了源承一体原则。其次,今之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迈入困境源于要素联系解构。佤族木鼓文化现代传承之所以迈入传承困境,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要素联系断裂相关。具体而言,体现为物意无关、传受无涉、人鼓有隔三个方面。此不足的发生,源于佤族木鼓文化复兴之时输入了大众文化需求,在进行符号转换的文化再生产历程中又受到了外界干扰。最终,输出的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作用转变,文化源承系统中要素之间的联系也随之被解构。最后,“源于斯承于斯”是佤族木鼓文化传承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佤族木鼓文化源于鼓承于鼓,鼓之符号作用消失之时也是文化失承之时。究其理由,在于佤族木鼓文化传承的信息传播历程是基于木鼓之符号作用进行的。而符号的作用规定乃是一种“习惯”,此“习惯”与文化源生的背景相关。背景变化导致“习惯”转变,“习惯”转变导致符号作用消失。符号作用消失之后,由于无法实现信息传播传通效果,通过佤族木鼓进行文化传承的目的也最终难以实现。佤族木鼓文化之案例启迪我们,民族文化传承有其自身规律,如果盲目依仗现代技术重构复兴,只会有损人类文明之果。理由如下:第一,民族文化源生有规。文化源生是一个外需内构的历程,是符号作用被赋予并被重组的历程,与一定的文化生境相关,物变俗变之时文化也将随之变迁。民族文化复兴重构无视文化生境已变的事实,移植照搬必将导致论文导读:
文化传承断裂。第二,民族文化传承有则。信息传递需要媒介,以人类文明有着的民族文化精华往往依附时间偏倚型媒介传承。通过空间偏倚型的大众媒介复兴民族文化,无疑忽略了此类民族文化固有的传承特点,对其传承媒介带来了本质性挑战。取代其传承媒介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传承断裂,妨碍人们对文明之永恒不足理解。第三,民族文化源承由人。文化传承之系统传播历程,由若干链为一体的信息传播环节组成。在这些环节中,人往往是最脆弱的一环。民族文化复兴重构必将进行符号形式转换,而担任此任务的“守门人”对信息的筛选、理解、重组,往往会导致文化变迁,最终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基于此,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必须注重环境、媒介和主体的一致性。总体而言,本探讨完成了预定的探讨目标。与同类探讨相较,革新之处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探讨视角的革新。虽然目前对民族文化传承不足进行探讨的学者颇多,但以信息传播角度入手剖析其传承规律者甚少。就本探讨选取的佤族木鼓文化个案而言,更是无人涉足。本探讨以佤族木鼓文化为个案、以传播学为视域、以信息传播方式为切入点,为民族文化传承不足进行了探讨,探讨视角具有一定的革新。其次,探讨策略的革新。总观教育技术学探讨近况,虽然已经开始倡导民族志探讨策略,但依旧多为思辨式、书斋式、单一式探讨。本探讨以人类学之"fieldwork"为基本策略,通过田野考察以现实中发现不足、寻求证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多学科探讨策略对不足进行系统的论述探讨,并最终将所得结论置于现实中检验,并运用于实际不足解决中。总观整个探讨历程,贯彻了教育探讨以实、求知、致实原则。这在教育探讨多拘泥于论述思辨探讨之日,探讨策略具有一定革新。当然,由于本探讨不足源于现实、结论用于现实,若要使探讨结论能进一步为教育技术学乃至教育学学科提供论述借鉴,在听觉文化源生的符号学探讨、听觉文化的教育传播系统探讨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后续探讨将对此作进一步改善。关键词:佤族木鼓文化论文系统传播方式论文信息论文声音信号论文符号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9
Abstract9-14
导论14-38

一、概念界定14-15

二、不足的提出15-24

(一) 史之佤族木鼓文化如何源生?15-17

(二) 史之佤族木鼓文化如何传承?17-19

(三) 今之佤族木鼓文化为何失承?19-21

(四) 佤族木鼓文化源、承何关?21-22

(五) 民族文化依何能承?22-24

三、国内外探讨近况述评24-33

(一) 国内外探讨近况综述24-31

(二) 探讨近况简要评价31-33

四、探讨价值和作用33-35

(一) 论述价值33-34

(二) 现实作用34-35

五、探讨设计35-38

(一) 探讨内容35

(二) 探讨策略35-36

(三) 探讨思路36-37

(四) 探讨步骤37-38

第一章 佤族木鼓文化之田野考察38-72

一、佤族木鼓文化原型考察38-59

(一) 考察点的选择依据38-40

(二) 考察点岩帅镇介绍40-49

(三) 佤族木鼓文化源变史调查49-52

(四) 佤族木鼓制作技艺调查52-56

(五) 佤族木鼓管理和利用调查56-59

二、佤族木鼓文化现态考察59-72

(一) 考察点的选择依据59-61

(二) 考察点勐角乡翁丁村介绍61-63

(三) 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近况调查63-72

第二章 基于信号传播的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设构72-92

一、佤族木鼓用途考辨72-77

二、佤族木鼓利用特点浅析77-82

(一) 轻重有度以77-81

(二) 缓急有节以传意81-82

三、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设构82-92

(一) 信号传播核心环节浅析83-85

(二) 文化源承关键要素浅析85-86

(三) 佤族木鼓文化源承之系统传播方式建构86-92

第三章 外需内构:佤族木鼓文化源生92-132

一、求鼓传信:佤族木鼓文化生成之外推92-102

(一) 主体善斗多战争93-97

(二) 山高路远需传信97-100

(三) 就木取材以成鼓100-102

二、传音成文:佤族木鼓文化生成之内构102-132

(一) 媒介选择随生制鼓技艺102-110

(二) 传受联系建立形成用鼓规约110-117

(三) 传播契约内容凸现生产寓意117-123

(四) 反馈制约终成母体文化123-132

第四章 一体传文:佤族木鼓文化史承132-144

一、鼓之体:实物传播132-137

(一) 姓氏木鼓134-135

(二) 村寨木鼓135-136

(三) 部落木鼓136-137

二、《司岗里》之意:团体传播137-144

(一) 佤族《司岗里》作用浅析137-139

(二) 《司岗里》结体功能展现139-144

第五章 外变内应:佤族木鼓文化重构变迁144-162

一、佤族木鼓文化重构之外因浅析144-151

(一) 物逝:佤族木鼓走出现实生活144-148

(二) 人变:文化主体木鼓情感隐退148-149

(三) 求失:生产文化作用淡化149-151

二、佤族木鼓文化变迁之大众传播内现剖析151-157

(一) 大众文化需求输入152-153

(二) 文化再生产重构153-155

(三) 文化变迁输出155-157

三、佤族木鼓文化现代变迁陈示157-162

(一) 媒介木鼓形质之变157-158

(二) 传受联系用鼓规约之变158-159

(三) 信息内涵鼓文寓意之变159-162

第六章 联系断裂:佤族木鼓文化失承162-176

一、物文无关:媒介难以载文162-165

(一) 现代佤族木鼓文化之文意浅析162-164

(二) 现代佤族木鼓文化之物意追索164-165

二、传受无涉:传文难以通畅165-170

(一) 现代佤族木鼓文化传承之场166-168

(二) 现代佤族木鼓文化失承之力剖析168-170

三、人鼓有隔:承文难以立现170-176

(一) 佤族木鼓文化复兴之时人鼓情感状态浅析170-172

(二) 现代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论文导读:

所设情景解读172-176
第七章 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确证与不足应对176-186

一、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方式述评176-179

(一) 关键环节176-178

(二) 简要评价178-179

二、佤族木鼓文化传承不足回应179-182

(一) 一体:史之佤族木鼓文化传承效果凸显之途180

(二) 解构:今之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迈入困境之因180-181

(三) 源于斯承于斯:佤族木鼓文化传承规律总结181-182

三、佤族木鼓文化个案于民族文化传承之现代启迪182-186

(一) 民族文化源生有规182-183

(二) 民族文化传承有则183-184

(三) 民族文化源承在人184-186

结语186-190
参考文献190-196
附录196-204
后记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