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价值观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价值观基本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14 浏览:22449
论文导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不能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关注点,出发点。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价值观;内涵
: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5-01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便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

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能触入到同一语系的社交圈中,渐渐成为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心灵的主人;使学生能与中外的贤人雅士对话,成为人情练达的明白人;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个体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作为宇宙中万物之灵长,具有一系列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行为特征:其本质力量是人具有自觉、自主的选择、策划和创造的能力。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好准备。前面说了,教学过程就是生命中的重要历程,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但是时下却有一股恶劣的风气,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定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环节分配的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样上课就变得跟演戏没有区别。
[教例]一个小学教师教《小蝌蚪找妈妈》,整堂课由看动画,教师朗读、识字、写字、带读,学生讲故事组成,最后留三分钟的时间背课文,做作业之前,教师随意问了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小朋友没准备,没人提问,教师又鼓励一句:“我们看哪个的问题最好?”于是课堂活跃了起来。
由于预先策划没有考虑到学生主动的参与,当课堂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时,教师措手不及,只好不了了之,多么可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预留时间与空间,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师生的互动生成,课的内容随时会重新组合,多向激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2、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主动发展,就要讲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主动策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合作交流中体现主动。不过,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却是远离了“主动”二字,学生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填鸭式”的鸭,要么是“牵牛式”的牛,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则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心理,出现了老师家长求学生学的现象,这是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为改变这种局面,很多有识之士作了积极的探索,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7ctime.com
如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按需要重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按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和加工。一是以文本为单位组织教学,要根据结构的逐步复杂组织教学的认知主线;二是在教学某个知识时,将其分为两个教学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很多实践都证明,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较知识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当学生对与知识结构相关的知识能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之后,他们就可能具有灵活使用知识结构的能力,从而具有自主发现能力。
参考文献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 23.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6:77.
[4] 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5] 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