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同伴中学生同伴交往作用及其引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58 浏览:17471
论文导读:同伴交往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功能,只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专家指出,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1.同伴交往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其年龄特征来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成人感”、独立性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日益增强。

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概述

何谓同伴?目前关于同伴的定义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综观各种定义,作为同伴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年龄相仿;二是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里面的同学具备了同伴的所有特征。同伴关系的建立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教师、父母等成年人的交往,一个是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后者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仿且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通过共同的活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同伴群体具有年龄相仿、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的特征,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而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忽视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功能,只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专家指出,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1.同伴交往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其年龄特征来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与现实相冲突和矛盾。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交往成败对学生影响较大。中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往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要态度,“人品好坏”是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这都反映出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动机和热诚。并且,通过这种交往可以缓解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通过与同伴交往也是满足其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2.合理的同伴关系能促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品德发展出现了道德开始占优势,道德观念开始增强,道德情感表现丰富且较强烈,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决策的特征,但依然存在着不稳定和矛盾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有归属和爱及安全的需要,希望能够加入一定的群体,建立群体意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加入不良团伙。合理的同伴交往,能给青少年提供健康品德的建构环境,能以积极的舆论导向促使个体行为的调节和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由此可见,青少年同伴交往在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保证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

3.同伴交往能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和健康人格的良性发展

Filderstang的研究认为,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发展,与他们道德观念的吸收,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之间存在依存关系。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广度和深度也明显增加。根据James(1890)的研究,认为我们具备有被我们自己关注和被同类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他们太多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与同伴交往是一个获得关注和赞赏的重要途径。从精神病理学人际理论的观点来看,人格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所以应重视同伴关系在前青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年期和青年初期的重要作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经验的获得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也指出,对儿童个性发展有重要而长期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他们与同伴共享的环境,与同伴交往的方式。

4.同伴交往有利于中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与同伴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也是他们对父母教师心理封闭的高峰期,同伴在这一时期便成为彼此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中学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和价值观念可能会与自己的不同,这样一来就可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使自己个性的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经验背景知识。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强化等多种学习方式,丰富了交往经验,增强了交往中的理解、诚信和宽容的心理,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朋友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兴趣相投、性格相似或互补,从同伴那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认知学派创始亚杰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就发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和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因此,同伴交往能促进中学生社会认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引导

同伴交往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的范畴之一,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引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青少年时期被称之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在人际交往的模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由父母转变为同伴。学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虽然学生自身有强烈的交往动机,但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允许,特别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更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创设一种有利于同伴交往的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在学校方面主要是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要渗透一定的教育意义,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风建设上要加强对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培养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在论文导读:为中学生同伴交往构建良好、纯净的社会环境,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统一协调,为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上一页12
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错误思想。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家长需要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心理环境,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能体验到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家长也要适当地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最后,社会应为中学生同伴交往构建良好、纯净的社会环境,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统一协调,为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