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法律凯尔森、哈特法律效力之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961 浏览:107584
论文导读:
摘要:凯尔森是一位颇负盛名又最引起争议的法学家,他是极端实证主义法学派——纯粹法学的创始人。纯粹法学论述之所以“纯粹”,乃是因为它仅仅描述法,试图把严格说来不是法的任何内容以这种描述的对象中排除出去,以免法律科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纯粹法学的绝对目的是认识和描述对象,它试图回答法是什么和怎样,而不是去回答法应当怎样。作为凯尔森纯粹法学的核心不足,法律效力论反映了凯尔森基础规范、动态的法律结构、法与国家合二为一的论述为主要代表的整个法学论述的目的和作用。20世纪上半叶,面对英国传统浅析法学日益增强的“话语”霸权和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极具刺激的“边缘”挑战,新浅析法学代表人物哈特试图运用日常语言浅析的叙事对策,将法律概念浅析的传统方式转换为现代方式。哈特接受和吸取了社会学的解释策略和自然法哲学的策略论,并将日常语言浅析引入到法学论述的建构中。这些策略的引入和重构一方面拓展了法律概念浅析的论述空间,另一方面也继承和进展了凯尔森的法律效力论。笔者试图以三个部分入手,比较凯尔森、哈特法律效力论的内容,并浅析在效力论的建构历程中,哈特相较于凯尔森所采取的不同的视角和策略论基础,以及哈特是如何突破凯尔森“纯粹”的界限,而将之进展为较为缓和的论述。本论文第一部分论述凯尔森、哈特对自然法学说和法律命令说的批判,明确分`析实证法学与自然法学在“应当”和“是”的联系不足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并着重指出凯尔森、哈特在对法律命令说进行批判时所采取的关于法律概念的不同观点和思路,这其中主要会涉及由“义务”观点引出的哈特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的区分,而这也是哈特建构其法律效力论的核心。第二部分论述凯尔森、哈特关于法律效力基本构成及效力与实效论述的观点。这一部分即涉及到法律效力论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凯尔森“法律规范”与哈特“法律规则”论述是如何成为构成各自法律系统的基本元素,这两种论述的主要区别又是什么。在效力与实效的讨论中,虽然凯尔森、哈特都认为法律系统具有大体上的实效性为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具有效力的前提,但是他们对大体上实效的理解仍有差别。本论文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法律效力论的核心不足,即效力的本原。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凯尔森的“基础规范”论述与哈特“承认规则”论述虽然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是此两者的论述基础、形式及在法律系统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凯尔森对于法律效力位阶的论述也更多的基于他的纯粹逻辑的动态法律系统,而哈特并未明确指出其建构的法律效力系统中分明的效力层次。关键词:凯尔森论文哈特论文法律规范论文法律规则论文法律效力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0
导言10-11
第一章 对自然法学和法律命令说效力论的批判11-21
第一节 对自然法学效力论的批判11-16

一、 凯尔森对自然法学效力论的批判11-13

二、 哈特对自然法学派效力论的批判13-15

三、 “最低限度自然法”论述的作用15-16

第二节 对法律命令说效力论的批判16-21

一、 凯尔森对法律命令说效力论的批判16-18

二、 哈特对法律命令说效力论的批判18-20

三、 “授权”与“义务”观点的差别20-21

第二章 法律效力的基本构成及与实效的联系21-30
第一节 凯尔森法律效力的基本构成论述21-23

一、 “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的区别21-22

二、 规范的有着即是效力22

三、 规范的效力范围22-23

第二节 哈特的法律效力基本构成论述23-26

一、 “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23-24

二、 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24-25

三、 法律规则是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结合25-26

第三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论述的差别26-27

一、 凯尔森的先验哲学与哈特的语义浅析26-27

二、 凯尔森的纯粹构建与哈特的现实修正27

第四节 效力与实效27-30

一、 凯尔森的效力与实效联系论述28-29

二、 哈特的效力与实效联系论述29-30

第三章 效力本原与效力位阶30-41
第一节 凯尔森的基础规范论述31-34

一、 效力来源的方向31-32

二、 最高的效力标准——基础规范32-33

三、 基础规范自身的效力性质33-34

第二节 哈特的承认规则论述34-37

一、 承认规则的性质34-35

二、 最终的规则——承认规则35-36

三、 承认规则自身的效力性质36-37

第三节 效力的位阶37-41

一、 凯尔森效力位阶论述37-39

二、 哈特对于效力位阶的态度39-41

结语41-42
参考文献42-45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45-46
后记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