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37 浏览:8414
论文导读:的主题是文化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诗歌鉴赏按照主题重新整合,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合。按照“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羁旅怀乡诗”“边塞诗”“宫怨、闺怨诗”这些主题来复习,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类诗的理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粹的语言,但大多数中学生对古典诗歌阅读兴趣不浓。这种状况除了社会因素之外,还与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学生尚未形成扎实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再加上日常教学中生硬分析得多,涵泳感悟得少,致使学生觉得诗歌的学习很枯燥。通过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法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7ctime.com

一、按照主题分类教学

这里的主题是文化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诗歌鉴赏按照主题重新整合,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合。按照“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羁旅怀乡诗”“边塞诗”“宫怨、闺怨诗”这些主题来复习,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类诗的理解。按照诗歌的主题分类制成学案,在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为学生列出了这一主题中著名而又典型的诗,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从常用意象、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选准切入点教学

教学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于漪老师说得好:“多目的往往成为无目的,课前制订的教学目的或难以实现,或大大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选准切入点,就是备课时“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由此人手,带动全篇”。作者用笔在意,则需以通篇感悟为重,见言外之旨;作者用意在词句,则不妨舍篇而品词句。教师要具有辨识的能力。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悲”字展开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诵读时披情人文,赏析时,有的学生谈“悲”的原因,有的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悲”的,有的对“悲”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解读,悲愤中透出豪放不羁。

三、比较鉴赏教学法

诗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比较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灵活,相同题材、相同背景、相同作者、相同风格、相同手法的诗可比较,而背景、题材、作者、风格、手法等不相同的诗也可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
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要严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切忌面面俱到,以防领悟得不深不透,流于形式。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讲求实效。如,在鉴赏林仰的《少年游·早行》时,学生大多把这首诗的感情理解为孤独、寂寞、凄凉,我引导学生抓住“心共马蹄轻”一句,让学生回顾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将课内外的诗歌比较鉴赏,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

四、创造性训练教学法

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语言的训练十分必要。叶圣陶先生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劳力多而收获少。”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有诗歌内容的拓展性训练,更要有诗歌语言知识的拓展性训练。我在教学诗歌鉴赏时,常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写简短的赏析义字。或让学生描绘画面,或感悟情感,或赏析手法,或赏析语言,长期坚持,学生的鉴赏水平定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定会增强。在教学杜甫的《兵车行》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这一部分,学生通过诗意的描绘,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征人及其家人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同时自己也融入诗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根据古代诗歌赏析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诗歌音韵、思想情感、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作为审美的切入点,驰骋想象再度创造,进行写作,学习诗歌必将是一种享受。
我认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不应局限于题海战术,现实的结果是对题海战术最大的讽刺,大量的习题并未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只是脑子里多了很多解题的套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经典面前,这些套路显得苍白无力。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并不断突破。诗歌鉴赏教学就像一座宝藏,在教学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价值,因而,教师要潜下心来不断探索诗歌教学的方法,让诗歌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雪澡精神。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于漪.期待语文教学的美景:致“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的书面发言.语文学习,2004(11).
[3]孟凡军.对中学诗歌教学现状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窦桂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课程·教材·教法,2004(5).
[6]朱震国.“读”出真情味.语文学习,2003(3).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