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庐山远公话》中“阿”“却”浅析-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02 浏览:146018
论文导读: 惊怪非常,山神曰:“今日是阿谁当值?”远公曰:“舍身与阿郎为奴……阿郎若且要伏事,万事绝言。”相公问昨夜西院内,阿那个家人念经之声。男在阿娘左边,女在阿娘右胁贴着,俯近心肝,禀气成形。这四个词语组合形式分别是“阿+疑问代词/名词/指示代词/亲属称谓词”。词头“阿”在六朝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普遍,除上
摘要:《庐山远公话》一文中出现了较多意义虚化的词,给读者准确理解文义制造了困难。笔者选择了“阿”字和“却”字作为代表,结合文中出现的语境,就其发展演变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阿”“却”演变
《庐山远公话》是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基础的一部俗文学作品,是佛教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徒用来宣传佛教思想的说经话本。而话本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同时由于它被保存的较为完整,这就为后人研究近代汉语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本文中无实义词的使用较普遍。用作词头,如“阿”“唯”;用作词尾,如“生”;用在句中,既有一些实在意义又有虚指意义,如“他”“却”“将”。这些词在语源上有其本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慢慢虚化,逐渐有了没有实在意义的义项。本文将重点讨论“阿”和“却”两个词在文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它们从出现到唐代的发展情况作出简要分析说明。

一、“阿”的应用

“阿”本义是“大土山,大丘陵”。如:《诗经》:“著著者荻,在彼中阿。”后来“阿”有了“弯曲处、山阜弯曲处”的意思,之后又发展出动词“曲从、阿谀”义,从而引申出“保护、袒护”之义。如:《国语·周语上》:“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后来“阿”常常与”保”连用,“阿”就逐渐与“保”同义。在西汉时期虚化有了词头的用法。如:《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中有:“……前后十辈,送董贤及上乳母阿舍。”“阿舍”就是对西汉哀帝乳母的称谓。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音译词头增多,汉语词中也增多了以“阿”为词头的用法。这时的“阿”除了用在人名之前,也可以用于普通名词、代词之前,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所体现如“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这里的“阿母”、“阿女”就是指“母”、“女”,“阿”只是词头,无实义。到了魏晋隋唐时期语言更加的通俗化,“阿”作为词头的使用更加广泛。
“阿”在文中作为词头共组成了四个固定词语出现,分别是“阿谁”“阿郎”“阿那个”“阿娘”。例如:
惊怪非常,山神曰:“今日是阿谁当值?”
远公曰:“舍身与阿郎为奴……阿郎若且要伏事,万事绝言。”
相公问昨夜西院内,阿那个家人念经之声。
男在阿娘左边,女在阿娘右胁贴着,俯近心肝,禀气成形。
这四个词语组合形式分别是“阿+疑问代词/名词/指示代词/亲属称谓词”。词头“阿”在六朝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普遍,除上例结论文导读:
构外常在文献中出现的还有:
1、“阿+人的姓/名/字”。如:《云麓漫钞》:“汉武阿娇金屋,晋尤甚,阿戎、阿连等语极多,唐人号武后为阿武婆,妇人无名,以姓加阿字。”
2、“阿+人称代词”这种形式最为常见的是阿和第一人称代词组合,为“阿侬”如: 《洛阳伽蓝记》吴人之鬼,住居健康,……自呼阿侬,语则阿傍。在唐代也有少数和第二人称代词的组合,为“阿你”如:《茶酒论》:“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

五、莫与酒家亲。”

二、“却”字用法

“却”字在文中的使用共计有二十九次之多。经统计分析,其用法集中分为实义动词、副词和助词三种。

(一)用作动词

“却”字在早期就广泛存在于文献资料中。许慎的《说文解字》:“却,节欲也。从卪,谷声。”“却”字在汉代前后作为动词表“退”义,一般当作其本义。如:《战国策·秦策一》:“弃甲兵,怒战慄而却 。”“退”这个义项在本文中出现多次,举两例说明:
若诸贤圣不许,愿笔当时却下。
一人有是贪性,当即却回而去。
后来“却”字在“退”的基础上演化为出“回,返回”之义。例如:《史记·封禅书》:“(新垣)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在话本中体现为:
(树神)却复鬼神之体。
亦似沟壑之鱼,蒙放却归江海。

(二)用作副词

1、魏晋以后“却”字在“回”义项上虚化出“再”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在某种情况下出现。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的“却”由于后面是谓语动词所以既可理解为副词,也可理解为动词“回来”。但理解为副词更为通顺。如文中出现的如下各例:
远公知挈诸佛如来之心,遂乃却请其笔空中而下。
却来至此,愿随将军旌旗。
2、“却”用作副词,表示语气的转折,相当于“反而”如欧阳修《采桑子》: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在文中的具体语境:
只如峻山,却生,淤泥之中,乃生莲华。
阇梨自称,却道莫生颇我之心……
3、副词“却”表示强调,相当于“就、便”。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泣涕而诀,出门如风,俄顷却至,断所生二子喉而去。”文中之例如:
白庄曰:“却即早来,勿令我怪。”
若也祗对一字参差,却到贱奴向相公边请杖。

(三)用作助词

1、到魏晋时期“却” 字又进一步演变为“去”意,成为趋向动词,用在动词之后在述补结构中用作补语。如:《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之论文导读:中。如:《太平广记》:“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话本中体现在:若不要贱奴之时,但将贱奴诸处卖却。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实是不曾见有。《庐山远公话》的确很好地反映了隋唐时期语言发展阶段的特点。其中虚词大量应用,用法研究远远不只于此,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分析说明。参考文献: 
后又在“去”义基础之上进一步引申使“却”相当于“掉”。表示动作对象的去除之后动作的结果。如:《南齐书·高祖十二王》:“锋出登车,兵人欲上车防勒,锋以手击却数人,皆应时倒地。”在话本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树神亦见,当时隐却鬼神之形。
当时变却老人之身,却复鬼神之体。
2、唐代以后,“却”又进一步虚化表示完成动作的助词,用在动词之后相当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大量出现于多种文献中。如:《太平广记》:“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话本中体现在:
若不要贱奴之时,但将贱奴诸处卖却。
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实是不曾见有。
《庐山远公话》的确很好地反映了隋唐时期语言发展阶段的特点。其中虚词大量应用,用法研究远远不只于此,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分析说明。
参考文献:
许力以等.汉语大字典[M].四川/湖北此书出版社,1986.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M].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
[3]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语文出版社,1988.
[4]董淑慧.谈“却”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J].汉语学习,1996(4).
5]陈宝勤.试论汉语词头“阿”的形成与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4(1),
[6]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
作者简介:杜征,女,河北故城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