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思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85 浏览:32976
论文导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资金和岗位不足,无法满足解困需求;助学贷款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不到位。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拓宽资助渠道、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以及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存在问题;对策
1002-0845(2012)07-0080-03
作者简介:戴海群(1969-),男,江苏镇江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便是贫困生问题。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措施。因而,研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评估现行资助体系运行的效率,便成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现状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高校教育收费标准也在逐年提高。大学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贫困生求学难问题日益凸显。2007年,全国高校人均学费达到5000元左右,艺术类、应用本科、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费更高,如果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生活费等,平均每生四年约需花费4万元左右。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6年,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总人数从1996年的几十万上升到了500多万,十年的时间,贫困生数量翻了三十多倍。2010年,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详见表1。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国家、高校、社会等多方为主体,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为手段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已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但与此同时,该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表1各类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及比例
在校人数总人数
(万人)经济困难
人数(万人)所占
比例特别困难
人数(万人)所占
比例全国在校生总数2285155272306%1661727%部属高校
在校生总数251725530 2196%1820 723%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校生总数19709 4340 2202%1390 705%地方高校
在校生总数203343 47170 2320%14790 727%

1. 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以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和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来界定贫困生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由于中国地区间差异较大,地区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不同,导致经济困难的界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贫困生认定的程序缺乏公平性和真实性,且操作性不强。贫困生认定程序中经济情况一项靠学生自我陈述,贫困证明由街委会提供,学生贫困程度由班主任评定,导致学校无法核实学生经济困难的真实性。第三,学生诚信不足,提供虚假资料。一部分非贫困学生在填写家庭经济情况时弄虚作假,凭借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开据虚假贫困证明,从而达到申请学费减免或获取资助的目的。而另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因无法拿到“贫困证明”,而丧失了减免学费或获取资助的机会。

2. 资金和岗位不足,无法满足解困需求

现有的资助方式包括国家奖学金、校内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可以得到)、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等。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贫困生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奖、助学金主要由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和社会捐助三部分组成。但实际情况是社会捐助很少,因而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两个渠道。而前两项资金中的大部分又被用作奖学金和各种补贴,因而真正用于资助贫困生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解困的需要。
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成绩、综合排名来分配名额和奖金的,导致有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根本排不上号,或者即使排上了号也拿不到最高金额的奖励,而相对来说,一些成绩好但并不十分困难的学生却拿到了最高金额的补助,这显然有悖于奖学金下发的最初宗旨。
受勤工助学岗位少和资助金额有限的制约,一些贫困生不得不一边找校外,一边学习,这样势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到综合排名。对于学校而言,受基金有限、资助面广的影响,只能减少对每个贫困生的资助金额,难以集中力量解决个别特别贫困学生的问题。而且,各种贫困生救助方式牵涉到不同的政策,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因对贫困生受助情况缺少全面了解,于是便出现了重复资助的问题,产生了资助不公的现象。

3. 助学贷款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近几年来,向贫困生发放助学贷款逐渐成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也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助学贷款政策在实际中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对于银行来说,自财政贴息助学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7ctime.com
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并没有人给银行贴息,承办贷款的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前提,与助学贷款所具有的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相矛盾。为了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商业银行必须放弃贷款的商业性条件去迎合国家的政策性要求。现有银行大多数是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要贷款必须有抵押。助学贷款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水平偏低,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而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贷款催收的成本比较高,追款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出现呆账、坏账,不仅收不回利息,甚至连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出现了发放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而且,不少学生视助学贷款为国家救济,还款意识淡薄,学生因缺乏诚信意识,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故意拖欠贷款的情况,导致了助学贷款一直存在较高的违约率,甚至有论文导读:工作情况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综合家庭收入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来判断学生的实际贫困程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此为依据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认定,高校管理部门应与学生身边的教师、同学、管理人员多进行沟通,及时跟进并了解申请学生的真实状况。班主任、辅导员应深入宿舍、食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收
些高校被银行取消了享受助学贷款的资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4. 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不到位

市场经济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很多学生穿着时尚,出手大方。而贫困生却因为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穿着过时,手头拮据,相比之下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贫困生比较敏感,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话就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使他们变得斤斤计较起来,甚至由此发生了一些伤人事件。有的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寒,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愿接受资助。还有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担心会使自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因而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部分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维持生活,同时又拼命地学习,希望能够获得奖学金。但勤工助学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他们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久而久之,导致性格逐渐发生了改变,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疾病,这对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学校管理部门应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就开始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信函、查档、问卷、现场调查等形式进行摸底。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严格审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综合家庭收入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来判断学生的实际贫困程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此为依据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认定,高校管理部门应与学生身边的教师、同学、管理人员多进行沟通,及时跟进并了解申请学生的真实状况。
班主任、辅导员应深入宿舍、食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详细信息,运用技术手段了解学生校内一卡通的使用状况,掌握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班干部要留心观察申请学生的生活习惯,如电脑、手机的来源、品牌、话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反馈,及时汇总,密切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
学校应为贫困生建立档案,具体包括贫困生基本信息、申请材料、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受资助的情况、跟踪回访记录、诚信记录与动态管理记录等。该项工作可由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完成,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共享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处的相关信息。一方面通过跟踪回访,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以及各学院(系)对贫困生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2. 拓宽资助渠道

(1)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助学渠道
高校应与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拓宽助学渠道。为此,高校可以与部分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捐助或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为贫困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选聘优秀的贫困生上岗的方式,还可以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签订资助协议,每年向贫困生提供一定数额的资助,条件是学生毕业后为企业服务一定的年限。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从中获取社会效益;对高校来说,校企合作既解决了贫困生资助问题,又拓宽了贫困生的就业渠道,可谓是双赢选择。
(2) 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采取多种资助方式
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银行、高校、社会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可多渠道获得资金来源,如社会团体一对一资助贫困生、政府政策倾斜放宽贷款条件和还款时间等。但资助的力度还很不够,远未能满足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采取带有引导性的措施,除了直接拨款之外,还要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贫困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如通过媒体号召社会团体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使部分有爱心的企业与人士加入到资助的队伍中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鼓励等。
另外,发行教育彩票也不失为一种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高校贫困生资助行列的较好方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行彩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金筹集办法。目前,我国已发行了福利、体育等公益性彩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高等教育的改革到了关键时期,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而国家财政拨款在金额上是十分有限的;其次,国民已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教育彩票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公益彩票的发行经验,通过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在民间筹集资金,以促进高等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3. 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助学贷款呆坏账核销办法以及对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补偿办法,以保障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实效的开展。应积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因基层社区、基层政府组织熟悉学生情况,了解实情,因而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在县支行全面普及助学贷款业务;还应加快建立未按期归还助学贷款毕业生的通报制度,对还款确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并允许学生在毕业初期少还款或不还款,而在收入增加时多还款或一次性还款;应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诚信系统,为每位贷款学生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账户,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并做到户随人走,建立防范个人违约风险的有效机制。
助学贷款政策是国家所做的立足长远、为人才铺路搭桥的一件大好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期,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做出了适度的调整:大学生毕业后的还款期限由原来的4年延长到现在的6年,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人承担。助学贷款政策的调整,对金融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减轻贷款学生的经济负担,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地政府应将助学贷款贴息金额纳入长期财政收支计划中,抽出足够的资金,将金融机构所发放的政策性助学贷款贴息金额及时划转到位,为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政策保障。还可以扩大助学贷款的发放范围,将成绩优异、家庭特别困难的在校高中生也列入贷款发放范围。
此外,应在全社会建立起公益性的助学贷款担保机制,并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基金来源,可分别由学校学费收入中论文导读:
提取1%至2%、财政贴息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构成,以补偿经办行的贷款损失。这样既可调动经办行的积极性,增强其信心,又可以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助学贷款工作得以健康稳步的发展。

4. 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此,应把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让他们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诚实守信的人。其次,应注重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应满足贫困生的心理需求,提升他们的人格尊严,高度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资助工作中艺术性地渗透人文关怀,不失时机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应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帮扶、激励作用,加强与贫困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观念上脱贫,把贫穷转变为一种资源、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缓解他们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因而,一方面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贫困生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贫困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子,让他们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彻底摆脱贫困,成为合格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赵贵臣.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丁阳.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措施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7(4).
[3]张民选.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 [J].教育研究,2007(4).
[4]柯文进. 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1(6).
[5]谭荣花.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6]李彦华,曹凤才.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责任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