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语感培养漫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48 浏览:11202
论文导读:三、培养问题意识,在疑问中顿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为学之始”。我们常会发现,语感好的学生,会在阅读中思索,体味其中的美感而不局限于中,不盲目崇拜、迷信权威,并提出一大堆的问题进行个性探究。同时,经常探讨阅读信息,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阅读就会深刻,透析,进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摘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情感、色彩、情趣方面的感知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会和感中国论文中心www.7ctime.com
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习中,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语感实践,于诵读中体悟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达到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获得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地诵读吟咏,即反复地以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在诵读中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使学生获得语感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感悟文本思想的最佳途径。学生接触语文,都是从读开始的,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的情趣,把握文章内涵。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才能精思,熟读才能解义。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达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目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诵读,师读还是生读,范读还是齐读,都一定要明确读的目的,读时全神贯注,身临其境,深入角色,以达到悟的效果。若是口到神移,就是再读也达不到悟的高度。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一教师把凳子、桌子当作月台等障碍,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父亲翻越栏杆,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那段文字的基础上,模仿父亲艰难地做完这些动作之后继续再读课文,使学生深刻而准确地领会父亲的爱子之情,进而理解作者选择描写这件小事、这些细微动作为写作题材,是在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这一感情。

二、揣摩品味语言,于咀嚼中意会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品读。很多文学经典的妙处都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刻理解隐藏于文章深处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文字咬烂嚼碎,反复品味,深入透析,必要时还要“反刍”,以透析文字背后隐含的寓意。
品词酌句,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学生形成并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只有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对其生动、形象、神韵进行反复探讨,读读、比比,议议、品品,在品中感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内化语言,形成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改”“变序”“替换”等方式,能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语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品出文章的真情实意。一句话,品读有点像南方人喝“功夫茶”,一小口一小口地咂,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三、培养问题意识,在疑问中顿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为学之始”。我们常会发现,语感好的学生,会在阅读中思索,体味其中的美感而不局限于中,不盲目崇拜、迷信权威,并提出一大堆的问题进行个性探究。同时,经常探讨阅读信息,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阅读就会深刻,透析,进而获得丰富的语感,产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因而,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善思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切记问是思的表现,只有思才会有所感,进而才会有所悟。

四、丰富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强化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强、与生活融合度大。因此,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意义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也只有在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才能不断强化。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说:“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变得容易,变得深刻。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古诗《钱塘湖春行》时,留下十分钟时间,鼓励学生做一回诗人,把自己心中的春景大胆“创作”成诗词。学生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奋笔疾书的,有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的,有得意洋洋地将自己作品读给同学听的。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也看到了语感积淀的印迹。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师永远追求的课题,需要明确的是:语感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它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