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一材多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22 浏览:143912
论文导读:袱只在结尾处留了一个,中间的情节设定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起伏。有个同学先渲染了儿子小时候和留着黑亮长发的母亲温馨嬉戏的场面,紧接着写开家长会时在众人面前母亲被不懂事的儿子揭开头发后发现耳残后大家的惊愕错乱,以及儿子多年后一直为母亲在众人面前让自己丢脸的事耿耿于怀,直至母亲离世时也没能得到儿子真正理解的遗憾。
摘要:结合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从添加细节、重设情节、变换主体、锤炼语言、增设冲突等方面展开讨论,阐明材料无论怎样陈旧,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定会推陈出新。
关键词:故事;材料;多视角
故事永远都是旧的,如何让老套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那就看各位怎样各显神通!尤其对广大考生而言至关重要,在临考应急状态下,想不到好的、新鲜的素材,这时候借鸡生蛋,运用熟悉的材料,善加剪裁,往往能够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笔者以命题习作“隐瞒”为例,看看学生就同样的材料是怎样推陈出新的。

一、添加细节

细节不仅决定成败,更能刻画人物,表现性格。
原文里有一句谈到母亲为了隐瞒儿子,多年来一直留着遮耳的长发。其中有个学生添加了—个细节,就是母亲经常在镜子前拿着一双银耳环凝神,他也知道这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为什么不佩戴呢?这个疑问多年来一直盘旋在心中,直到秘密揭晓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了母亲爱子的心犹如那一对银耳环在岁月的磨洗中越发的晶莹透亮,闪闪“动人”!
细节如同魔术师的手杖,那么轻轻的一点,人物的风韵便跃然纸上。

二、重设情节

原来的故事是母亲去世后,儿子才得知真相。以近似悲情的力量感召人性,读完后总有些遗憾,难道感动就必须付出死亡的代价吗?难道真爱必须是阴阳相隔吗?情节可不可以重新假定?
一位同学这样改写的,开头第一句“他一直十分讨厌自己的妈妈”,因为“这个女人只有一个耳朵,看起来怪怪的”,所以从懂事时开始,他就躲避这个“丑陋”的女人。这个情节极具有颠覆性,他让主人公提前知道了母亲没有耳朵,甚至让儿子从小就“厌恶”自己的“丑娘”,进而不允许母亲去学校探望他,担心别人会嘲笑,这样一改似乎更符合人性的弱点。阅读此文的时候,一方面为年幼无知的儿子对母亲的伤害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非常佩服小作者的机智。他这种大胆地改造,不仅让故事更具有说服力,也让原本故事中单薄的儿子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与母亲多年的默默隐忍形成强烈的对照,更彰显出母爱的伟大。
这样的故事改写,既大刀阔斧,同时又精打细磨;既尊重了原作中的核心精神,同时又没有亦步亦趋,让异国故事的种子在中国的沃土上生根发开,开出了芳香的花朵,值得我们一学。

三、变换主体

故事的叙述可以是第一人称,可以第二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
原作品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的。第三人称表述往往有一个弱点,如果语言不到位,就会变成一篇平淡无奇的故事转载,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7ctime.com
不少同学在运用此材料时容易犯这样的弊病,束手束脚,死搬硬套。
有些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表述,这样常常给人以真实感,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原作中的母亲着墨不多,点到而已,主要通过儿子的言行来衬托母亲。一位小作者奇思妙想,把母亲变成故事的主角,同时赋予了时代特征,因为没有耳朵,所以没有外出工作,设定成一个网络作家,通过博客记载多年育儿的心经,其间有儿子对母亲耳残的不解,有母亲自己不愿道出秘密的苦心,更多的是对儿子成长道路上的欣慰,文章到最后儿子也不知道母亲为他牺牲耳朵的秘密,但是我们都读出了这位知性母亲的善良和伟大。
学生中还没有尝试让父亲成为叙事的主体,如果换成父亲,我觉得这个角色更有可塑性,也会更具话题性,他既见证了妻子由健康转为残疾后多年的痛苦,同时又要帮妻子隐瞒这个秘密,而且还要静心呵护儿子的成长,两个都是他最爱的人,两个都不想伤害,由他来传达隐瞒的亲情之爱,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四、增设冲突

故事是人与人发生一定联系后的有机反应,所以没有了人与人的互动,仅凭单个的叙事主体很难把故事支撑得更为形象。戏剧中常强调冲突,就是通过人物之间展开的对手戏来加强戏剧效果。
原作的包袱只在结尾处留了一个,中间的情节设定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起伏。有个同学先渲染了儿子小时候和留着黑亮长发的母亲温馨嬉戏的场面,紧接着写开家长会时在众人面前母亲被不懂事的儿子揭开头发后发现耳残后大家的惊愕错乱,以及儿子多年后一直为母亲在众人面前让自己丢脸的事耿耿于怀,直至母亲离世时也没能得到儿子真正理解的遗憾。这几个情境设置,打破原先温情脉脉的母子主线,让他们一直处于矛盾的冲突中,而最后的真相竟然是父亲临终前才告诉了他,这样的悲剧效果是不是比原作更胜一筹呢?

五、锤炼语言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所以古今中外不少文学大师都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能少说一个字,千万不要长篇大论,但如果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那也不能偷工减料。精彩的语言常常起到“一字千金”的神奇效应。
不少同学在行文里,急于求成,总是跳出来评价母亲多年的隐忍之爱,意思虽到了,可惜过于直白的表述则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有位同学是这样结尾的,在母亲的葬礼上,老父亲走到儿子的面前,“儿子认真地听着,只听见父亲轻缓地吐出几个字:你的耳朵是你妈给你的!”全文到此戛然而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一顿的语体风格,既符合父亲的年龄,又暗合了此刻儿子和读者的心境,以一种看似不太流畅略带夸张的断断续续的结尾,结束全文,简短有力,直指人心!这里没有华丽的煽情,也没有看似点题升华的语言,有的仅是质朴的真情流露,而这仅有的一点不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中一直提倡需要的吗?!
质朴不等于直白,平淡不等于平庸,这才是语言的大美境界。豪华落尽见真情,中学生这个时期语言很多时候跟他们年龄契合,喜欢炫弄语言的技巧,过于浮华的修饰和意识流的表白,常常让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
总之,多加锤炼语言,回归生活的本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人气”!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