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形成显著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60 浏览:84459
论文导读:
摘要:利率市场化不仅将对银行的单体经营产生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结构和分布也将随之产生重大变化。本文主要基于美国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前后其银行业整体数量、市场结构的变化,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原因,并基于这些特征和原因展望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期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行业集中度
1001-862X(2012)04-0005-006
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西方发达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对其各自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于1996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幕,时至今日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将会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市场集中度提高的情况中小银行应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银行业的经营提供借鉴。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影响的理论机理

可以预期的是,当存贷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从管制利率的保护伞下释放出来,进行市场化的竞争。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然淘汰掉整体经营管理能力较低的银行,而在市场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的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扩张,以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都可能带来银行业机构数量的下降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各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要素有很多,包括进出行业的壁垒、规模经济情况、产品差异程度、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其中,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体现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控制程度和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
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脆弱性。而过度激烈的竞争和存贷款利差缩小的压力,也会对银行的盈利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行业中最脆弱的银行破产,进而起到增加行业集中度的作用。例如1980~1985年美国逐步放开储蓄和贷款机构所能提供的存贷款利率(即取消“Q条例”)后,由于利率上升银行被迫提供更高的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存款,但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主要是低利率时期发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30年低利率固定抵押贷款,许多美国的银行的资产负债出现严重的持续期错配。因此当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大幅加息时,相应导致银行的巨额亏损,在接下来的几年更是超过1000个储蓄和贷款机构宣布破产,其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竞争,也会促进银行增强利率预测、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给适应能力强、新业务开发创新能力高的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竞争可能使处于行业统治地位的大银行市场份额降低,起到降低银行业集中度的作用。例如1978~1991年期间,北欧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此后不久,银行间竞争激烈,多家大型银行失去了市场统治地位。在挪威,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从40%降至18%;在瑞典,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从45%大幅增加到60%;在芬兰,储蓄银行的市场份额在很短的时间内从16%增加到25%。
在具体的影响效果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这两方面影响是同时存在的。

二、利率市场化时期的美国银行业集中度变化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0年开始,持续至1986年。其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看作是放松“Q条例”管制的过程,其改革以金融产品的创新为突破口。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商业银行在上述两种力量的推动下,市场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图2展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数量占总市场的份额。在1985年以前,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上的银行占总银行数量小于50%,这一比重在1986年突破50%,并持续增加。到1994年,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银行数量达到63.4%。同时,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数量占比在从1990年的8.5%上升到1991年的1

5.9%,并持续上升源于:7彩论文网科技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这些数字均表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规模比较大的银行数量占比有所提升,行业集中度上升。
以上从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数量占比讨论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具体到量化的指标上,反映产业集中度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四种:绝对集中度或集中度比率、相对市场份额法、赫芬代尔指数、勒纳指数。以下主要讨论集中度比率和赫芬代尔指数的变化情况。

(一)集中度比率(CRn)

集中度比率又称最大企业市场份额法,是指在某一特定行业中,n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总市场份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指最大企业的数目,X代表市场份额。
分析美国银行业集中度比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0年相比1970年,银行业数量下降了8.6%,但总资产为原来的6倍。体现在集中度比率上,前十大银行资产占比上升4.6%,前50大银行资产占比上升11.2%。这一时期集中度的上升与当时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放开有明显联系。集中度上升的趋势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银行业高涨的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基本名存实亡,并在1999年正式取消。美国政府允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并从事彼此的活动。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放松管制,银行业开始进入购并潮,并开始进入例如保险业等其他金融行业。在此期间,银行间并购频繁发生,大大的增加了银行业的集中度。

(二)赫芬代尔指数(HHI)

赫芬代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HHI)是一个被广泛用来测量综合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用某一行业内各公司的市场份额平方后相加。如果一个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由众多市场份额相似的小公司组成,则赫芬代尔指数接近1除以公司数量。如果一个产业集中度高:行业市场份额由个别较大的公司占论文导读:3下一页
有,则赫芬代尔指数接近1。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Si是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平方,n是行业内公司的数量。
图3中美国银行业近年来赫芬代尔指标显著增加(这里我们将HHI×10000)。利率市场化后近10年(1986年到1995年),这一指标有所上升,大约由30上升到50以上。银行业集中度在90年代后期上升更为显著,这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取消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因破产导致总体数量下降,但并不直接代表行业集中度会大幅上升。美国的事实表明,由于各家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因此各个银行市场的份额,在竞争中得到更平均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利率数量下降所带来的影响。
事实上,美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数据也可以从银行数量的减少上看出端倪。1984年,在美国有共计15084家银行及信贷机构。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7842家,下降了近48%。自从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
首先,从资产规模来看,总体银行数量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数量明显减少。从图4可以看出,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银行数量下降构成了总体银行业数量下降的主要部分,而资产大于1亿美元的银行数量相对稳定。
其次,从有无分支机构来看,无分支机构的银行数量下降构成了总体银行业数量下降的主体。图5显示,1970~1980年间,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数量上升,无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数量下降,二者对总数量的影响基本抵消。1980年到1986年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在1986年利率市场化正式结束以后,无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数量呈现与总机构数相同程度的降低,而有分支机构的数量前期维持不变,随后小幅降低。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总数量的降低主要来自于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数量的下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无分支机构商业银行相比有分支机构银行规模小,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小,在利率市场化后定价能力弱,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或者倒闭,或者作为分支机构合并成新的机构。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可以趁机扩大市场份额,其数量由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合并出现上升。
在各因素中,新机构的设立(new charters)和其他已有机构转换成商业银行(conversions)引起总量的上升,而正常并购(unassisted mergers)、因经营失败而被并购(failure mergers)和资不抵债而破产(paid off)引起总量的下降。在这几部分中,其他已有机构转换成商业银行的数量比较稳定且数量占比较小,破产数量占比也很小,对总量影响不大,因此新机构设立、正常并购、因经营失败而被并购是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美国银行业新机构的设立在利率市场化末期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直到1994年才开始反弹上升。这说明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净利差在短期内缩小,使得商业银行业的吸引力有一定下降,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能够被机构所吸收,潜在进入者数量又呈上升趋势;因经营失败而被并购的数量在利率市场化结束后短时期上升,1988年到达顶峰,共201家机构被并购,随后下降,到1994年以后基本处于低位状态。这表明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推出的短时期内受到较大冲击;正常并购的数量变化波动比较大,在利率市场化结束的两年内并购数量猛增,是商业银行通过并购增强自身规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体现。随后的整个90年代是美国银行业并购的黄金年代,并购数量持续上升。其重要动因是美国金融管制的大幅度放松。1994年Riegle-Neal法令的颁布取消了银行持股公司在任何一个州从事收购和兼并活动的限制,解除了法令束缚的大型银行很快掀起了跨州兼并的浪潮。此外,由于美国不同银行之间存在巨大的效率差距,并购后的技术转移导致经营成本大幅度下降,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并购引起收入上升的乐观预期促使更多的银行投身并购浪潮。

三、日本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集中度变化

日本利率自由化改革始于1977年,持续至1994年结束,在具体路径上,以国债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采取了先国债、后其他品种;先在银行间实行市场利率,后在存贷利率中实行;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
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经营效率一直不高。90年代初,利率市场化结束,日本经济同时遭遇了泡沫的崩溃,主要银行出现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面对欧美银行业重组步伐加快的局面,日本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表2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型商业银行购并的结果。
四、结 论
美国银行业的数据表明,虽然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利率市场化后集中度的上升,但是并没有根本扭转这一趋势。尤其是从集中度比率这一指标看,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从银行数量上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整体数量的下降影响是无可争议的,最主要的是带来中小银行、无分支机构银行数量的下降。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也带来大规模的金融重组,金融机构数量减少,集中度程度有所提高,这一态势由于泡沫经济的破裂而更加显著。
两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出如下结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造成银行业总体数量的减少,并且对行业集中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使行业竞争加剧。
具体到中国银行业的实际,一方面,银行业现有的集中程度已经较高,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达到2/3以上,对于利率市场化前期银行业相对分散的美国来说,利率市场化尚且引起了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由此,参照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预计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步加大中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集中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可能不足以应对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因此,中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防范预案,不仅各银行自身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而且从整个银行业来看,要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建立和维持健康论文导读:3]胡荟,刘明彦.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银行家,2011,(5).[4]许崇正.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11,(1).(责任编辑吴晓妹)上一页123
的市场结构。
(财经大学王月香参与了本文的资料整理及讨论起草)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促进双轨制利率平稳渐进并轨[N].金融时报,2011-10-17.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11,(15)
[3]胡荟,刘明彦.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银行家,2011,(5).
[4]许崇正.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责任编辑 吴晓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