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探讨-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916 浏览:107272
论文导读:三、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案例的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提炼与升华,因此教学案例运用恰当,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们应当对案例的选取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由点及面的目的,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而
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的现实意义来说,地理课程都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它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十分突出,因此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之一。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些年来,广大地理教师纷纷对案例教学加以运用,并总结了许多心得体会。但如何将地理教科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使教学案例生活化、身边化的这方面研究还存在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案例教学的创新实践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案例的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提炼与升华,因此教学案例运用恰当,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们应当对案例的选取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由点及面的目的,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