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2011年“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70 浏览:23811
论文导读:那些看似变形、灰暗的文字里,鲁迅呈现的是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在夸张、绝望和呐喊里,展示着隐藏在现象界背后的存在”。黄健(浙江大学)指出,鲁迅的“崇高”美学既是对传统的“中和”美学的超越,更是通过这种“对立”、“冲突”、“斗争”达到对人的自由的一种审美张扬,进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和新的美学价值与意
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之际的9月24-26日,中国鲁迅研究会与绍兴市人民政府在鲁迅故里绍兴主办了“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得到来自中国大陆,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积极支持,在“鲁迅与现代中国”、“鲁迅作品经典文本解读”、“鲁迅的世界影响及其他”等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突破。
一 鲁迅与现代中国
鲁迅是深深介入并改变了,同时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现代历史的作家。鲁迅始终生存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那么在中国现代历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鲁迅?鲁迅在新世纪还有什么意义?无疑是鲁迅研究者应该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
彭定安(辽宁省社科院)以《鲁迅:20世纪中国的民族寓言与民族文本》为题,提出鲁迅的文学是形象化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心声与精神的民族寓言与民族文本。鲁迅的文学是以“醒民一救国”为特征的,同时又以超前性、寓言性深入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本质。因而“读鲁迅,就是读中国;了解鲁迅的作品,就是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一文化,了解中国人。”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思维方式的变革的角度认定鲁迅“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做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张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审视鲁迅的文学世界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之间的内在关系。鲁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否定的媒介者”,更在于“作为试毒剂的反讽者”。“检视各类知识话语修辞背后的权力正当性,戳穿‘称为神的和成为魔的战斗’的假面具,揭露它们‘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王吉鹏(辽宁师范大学)从反封建专制反愚昧迷信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的当今时代中去寻求鲁迅与当代中国的对话关系:无论鲁迅改良人生的社会变革精神,还是他建立“人国”“第三样时代”的理想,都始终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叶继奋(宁波大学)则从21世纪世界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提出鲁迅经典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资源。
对鲁迅的认识与定位,还可以把他还原到历史的脉络与语境中,从历史的逻辑演绎中看看他为什么会成为现代文化的方向?在王晓初(绍兴文理学院)看来,中国现代文化生发于五四新文化。不过同样源于五四新文化,胡适、周作人和鲁迅等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五四落潮期,不同于胡适等倡导的“好政府主义”与“整理国故”运动,鲁迅倡导并强化了青年的社会反抗精神-同时反思了精英启蒙知识分子的贵族化倾向及其生产新的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放逐于体制的“文人学者”、“知识阶级”之外,而投身于民间的独立的自由的左翼反抗运动之中。不过面对启蒙的失落与困惑,语丝派的周作人与鲁迅也发生了分化。由“看客”的卑怯和“暴民”的狂热,周作人看到的是“暴君与顺民的平均”,鲁迅则认为是被统治者“治”的结果,是“治绩”。因而坚守“个性的文学”的周作人等从喧哗的“十字街头”走进了“十字街头的塔”。这样将个人的解放与以底层民众为主体的民族的解放有机统一起来的鲁迅的道路就超越了胡适等体制“帮闲”知识分子,周作人等个人隐逸知识分子的道路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方向,也应该成为今天中国人生的意义家园。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从痛感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创造的角度阐释了鲁迅思想的“人生来源”。“痛感”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坦然的正视、深切的体验与纠缠中的克服与超越,是作为精神创造者的知识分子正视人生、‘穿击’人生的庄严的形式”。鲁迅正是“20世纪中国、也是千年封建历史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最富有人生‘痛感’的一位”。他童年的创伤性体验使他形成了“求真”与“立人”的趋向,而这正是现代中国思想的基础。袁盛勇(重庆师范大学7彩论文网中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透过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发掘出其“言”与“行”背离的“我要骗人”的生存方式与话语方式,并进而分析了这一缠绕的方式所传达的鲁迅真心的“善”与“伟大的德行”。同时也指出这一方式与鲁迅所领会的阶级论观念的结合而造成的历史性误识——苏联的认识和赞美。其实袁文实际讨论的是鲁迅“言”(往往也与外在的“行”相关联)与(内在、不外露的)“心”的背离,而这种言不由衷的方式是与多种历史因素(包括鲁迅的多种思想因素)相关联的,是这多种因素冲突的结果,的确构成了一个解读鲁迅及其历史的切口。但是把鲁迅对于苏联的误识归结为目的善对于手段恶的遮蔽,乃至认识论上“唯新至上”的推论是否符合鲁迅的思想逻辑却还需要做更深入的讨论。长堀佑造(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便考证了鲁迅晚年拒绝赴苏疗养的一个原因是“对大搞肃清运动的斯大林的苏联及驻苏代表团王明一派的不信任”。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说:“谈到鲁迅的美学观,如果以西洋的现代文学理论附会之,会带来一些认识的困惑。”正是从直视鲁迅文学的独特存在中,孙郁提升了鲁迅的独特美学——“对生存隐秘的凝视”。“在那些看似变形、灰暗的文字里,鲁迅呈现的是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在夸张、绝望和呐喊里,展示着隐藏在现象界背后的存在”。黄健(浙江大学)指出,鲁迅的“崇高”美学既是对传统的“中和”美学的超越,更是通过这种“对立”、“冲突”、“斗争”达到对人的自由的一种审美张扬,进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和新的美学价值与意义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徐妍(中国海洋大学)则对学界单一强调鲁迅峻急美感加以反拨,认为鲁迅小说美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因其悲凉的总体美感而开启了现代主义的峻急之美,同时呈现了古典主义的舒缓之美,还探索了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戏谑之美”。“正是这两种不同美感形态的融合,构成了鲁迅作品独有的悲凉美感”,“呈现了现代主义美学的局限并传达出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似断实联’,进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中心”。
二 鲁迅文学经典重读
文学经典往往具有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鲁迅的文学正具有这样的特点。《狂人日记》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解读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息,可以给各种文学理论与范式提供文学的支持,正说明论文导读:识与理解。王学谦(吉林大学)继续他关于《狂人日记》与鲁迅生命结构的思考,从生命悲剧的角度对《呐喊》、《彷徨》人物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
了它丰厚的文学蕴含。李冬木(日本佛教大学)详细考证了鲁迅与日本明治时期以来“吃人”话语的深切关联,提出“《狂人日记》中‘吃人’这一意像,是在日本明治时代相关讨论的‘知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明治时代关于‘吃人’的言说为《狂人日记》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母题一’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同样将《狂人日记》‘置于一更其繁复深广的思想史脉胳中,重估其意义’——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托氏与鲁迅反传统的‘疯狂’同样源于其‘激进的人道主义’并彰显了作为民族心魂的根本精神。”从而在凸显鲁迅与托氏的精神关联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王学谦(吉林大学)继续他关于《狂人日记》与鲁迅生命结构的思考,从生命悲剧的角度对《呐喊》、《彷徨》人物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