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美育简析古诗词教学美育不足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4 浏览:15317
论文导读:理渗入和运用于古诗词教学课堂之中,让古诗词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通过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呈现。笔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体会,以期与同仁商榷。一、注重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语文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担当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而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中蕴含着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可以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受到审美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当诵读古诗词,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初中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80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引导与渗透,探讨古诗词教学的美育问题庶几不无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美育 审美情趣 审美意识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而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

一、也是我们的重要教育资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册上,自始至终闪耀着诗的光彩。从诗经、楚辞的滥觞,到唐诗、宋词的辉煌,从清诗的再度繁荣,到现代白话新诗的崛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创造了无数光华灿烂的诗歌篇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形成了无比优秀的民族诗歌传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中小学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造就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的审美素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尚的人,而如果没有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意识,缺乏人文关怀,缺乏欣赏的观点,就会令古诗词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谈不上什么欣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美味,学生感受到的就只是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毫无情趣的字、词、句的翻译。近年来,有远见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追求简约”,让语文回归“教阅读”、“教作文”与“教做人”统一的天然属性上,古诗词教学不能是只注重字词理解的灌输式教学,应力求发掘出古诗词内在的美的因子,将其以灵活的形式应用于课堂,让美学原理渗入和运用于古诗词教学课堂之中,让古诗词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通过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呈现。笔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体会,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注重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语文教育是要学生做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有生命精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也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民族自豪感,有生命感,有诗意情愫的人。诵读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好的诗歌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性情,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论文导读:竞自由”,不禁胸怀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提高其审美意识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词,有助于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
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怀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提高其审美意识

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词,有助于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诗词往往有意未尽而言已止,耐人寻味,悠远流长之美,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不可言说之妙。这种美,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亦可变无形于有形,使古诗词之美充溢于课堂。
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坚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启导、示范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美的形象和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例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要从“月落乌啼、霜天钟声、江枫渔火”的字里行间体会出凄凉和孤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能想象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象,以而体会作者那种惊喜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玩味,对古诗词的理解自然更深。读朱熹的《书湖阴先生壁》,要求学生品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想象出诗人眼前的美景;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想象进行场面再现:“时光穿越到一千多年前,我,就是杨万里……来到西子湖畔……根据你所理解的诗意,编写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透过想象,充实的古诗词内容,丰富了古诗词的外延,大大提高的古诗词的审美化因素。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莎士比亚戏剧中那瑰丽的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自然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

三、间接接触社会,增强其审美能力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往;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能力。

四、积累名言警句,巩固其审美效果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学生学习语言重要的不在于掌握论文导读:
了多少词汇和名词术语,而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古诗词语言的艺术,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李戎.美育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十二院校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