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图像图像时代拍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6 浏览:7620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已经超越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图像时代的到来渐渐催生出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拍客作为图像时代的宠儿,为广大受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景观。但拍客作为一种亚文化也存在着不足,“狂欢”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图像时代 拍客 亚文化 狂欢

一、“图像时代”、“拍客”及“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图像时代指的是以图像文化为主导文化形态的时代”。①也可称之为“视觉文化时代”“读图时代”等。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②“到20世纪60年代,法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7ctime.com
国哲学家德波又大胆宣布‘影像社会’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迷恋于‘视觉的转向’,或‘图像的转向’或‘视觉文化的转向’。”③鲍德里亚更是剖析了当今社会的“拟像、仿真”的盛行,并指出我们的社会已经被一种“拟像先行”的图像符号遮掩住了事实和真相。由此不难看出,图像时代已经来临。
“拍客作为当代的一种影像交流传播方式,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将自己所拍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与他人共享的一群人,也指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④拍客是网络时代的“客文化”的又一种新的发展。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针对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约翰·菲斯克等人对亚文化的定义是“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⑤本文选取的亚文化的视角就是基于伯明翰学派研究范畴中的亚文化定义。

二、图像时代的拍客发展及特征

科技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催生了图像时代的到来,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拍客群体逐渐崛起,借助于手中的影像设备:手机、照相机、摄像机、DV、IPAD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展示拍客眼中静态和动态的世界景观。

1、拍客的发展历程

图像时代的拍客,总体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自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2003年以前的拍客现象,玩拍客的人大多是年轻前卫的青年人,主要以一些图片,自拍照为主,图片并配有文字内容呈现出图文传播的倾向。这一阶段拍客所展示的视频内容很少,拍客群体也是小范围化的集群和存在。
(2)推动阶段。2003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到了Web2.0时代,拍客家族充分利用此平台,扩大自己的圈子,各种拍客现象集体亮相。2004年,竹影青瞳在天涯论坛上公布自己的裸照、芙蓉姐姐在清华BBS上发布自己夸张的S型曲线照片;2005年,翻唱“后街男孩”歌曲走红的后舍男生;2006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了拍客视频的热潮,各种模仿和创作作品活跃于网上……这一阶段拍客不再是形单影只的小群体,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一些网站如优酷、土豆等也相继推出了拍客视频。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如报纸(齐鲁晚报),也开辟出了拍客专栏;此外,拍客的图片、视频在网上已出现了转发、评论和很高的点击量,引起了网络中的围观现象。
(3)自觉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拍客现象在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外,还参与到了更多的社会事件中来,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起火的视频、汶川大地震中的相关视频、励志哥、犀利哥的视频、揭露某些官员腐败的图片视频(如雷政富不雅视频)、对相关执法人员的拍摄视频(延安打人视频)……这些视频在网上的大量传播,一方面起到了信息传播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广大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自觉。拍客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行为,更多的人以此表达自己,甚至并不意识到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拍客已经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⑥

2、拍客亚文化呈现出来的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拍客所展示出的文化特征与我们认知的主流文化不同,它是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范畴。正如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指出的那样,拍客作为一种亚文化景观也同样具有对抗性、边缘性和风格化的特征。具体来讲,拍客文化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
(1)草根性。拍客的草根性一方面是拍客自身群体的草根性,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而其中非专业的拍客占据了主流,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大众;另论文导读:社会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把周围的奇闻趣事展示给公众,也在记录和拍摄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权利。“‘呈现社会热点,影响新闻观点,改变生活’,这一目标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拍客新的使命。”⑦“急救车你在哪里?”的视频让大众和相关部门对医疗体制密切关注,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通过拍客在网上分享视频后
一方面草根性还体现为拍客所拍内容及对象的草根性。拍的内容来源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更大范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最大范围内产生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2)自主性。拍客不受任何专业的限制,同时也不受机构甚至是主流文化的影响,随心所欲拍下周围感兴趣的事情和景观,自由地在网络平台中传播信息,表达见解,展示眼中的世界。
(3)风格性。拍客虽是一种自由的个体行为,但纵观网络上的拍客群体发现,不同的拍客群体之间都有着各异的风格。或自拍族的展示,或随手拍的记录,抑或恶搞族的怪异……拍客们试图通过自己拍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风格。但拍客文化总体上来说却难逃亚文化风格的颠覆性意义。

三、拍客亚文化存在的独特意义

1、多元立体化展示社会

在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时代,我们很难全方位的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很难去关注一些被遗忘的人和事。而拍客的诞生弥补了这种不足,他们活跃于各种不同的场景,随时记录周边的事情。人人都参与拍,把拍的东西分享,为我们了解社会带来了视觉上的多元化,展示给我们一个相对真实的社会。

2、对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一种冲击

拍客自由地展示,拒绝摆拍、虚构等手段,拒绝被主流媒体所规制和束缚。自由地表达心声,“拍”是他们个人话语权的一种体现。此外,网络的互动性也为拍客充分地表达话语权提供了渠道,改变了传统的“你拍我看”的模式。拍客把“拍”当作一种公共表达的媒介。人人都能够参与社会事件,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

3、舆论监督的一双眼睛

拍客不仅参与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仅关注社会热点还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把周围的奇闻趣事展示给公众,也在记录和拍摄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权利。“‘呈现社会热点,影响新闻观点,改变生活’,这一目标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拍客新的使命。”⑦
“急救车你在哪里?”的视频让大众和相关部门对医疗体制密切关注,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通过拍客在网上分享视频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佛山也提出了“不做冷漠佛山人”的倡议。之后接连出现的一系列的拍客视频,如老师虐童事件、女童性侵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退化的现象。拍客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呼唤人类的良知,对政府决策,社会进步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

四、拍客亚文化面临的挑战

拍客在经历了自发到自觉的阶段后,其发展更显成熟之势,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面临外界的挑战。
首先,拍客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从拍客的内容来看,网络上点击量高的拍客几乎都与、话题有关,对青年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拍客的内容还涉及到侵权的现象,大量的偷拍视频虽然赚足了点击量,但却在无意识中侵犯了被拍对象的隐私权,而很大一部分的拍客对此没有意识,更没有相关的媒介素养。不仅如此,拍客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在网上传播一些有违道德的影像,如汶川大地震时把受难者血淋淋的照片发布到网上,这种影像暴力在带来网络冲击力的同时也给观看者的心理甚至是灾难中的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创伤。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拍客媒介素养的缺失。
其次,拍客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和诱惑。“今天拍客的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和媒体的商业需求有关。拍什么,拍的尺度的拿捏,都包含在商业策略中。”⑧面临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需求,拍客一方面想要获得一定的名和利,一方面又想保持自身的独特风格,这种尴尬的处境很难让拍客独立于商业化之外。
最后,拍客亚文化面临着被主流文化收编的挑战。葛兰西曾在“文化霸权”理论中说到,主流统治阶级要实现自身的文化霸权,把自身的文化灌输给全体社会,那么对从属地位或者是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就不能是简单的支配和统治关系。同样,现在的主流文化对待社会流行的亚文化也不是对抗、排斥和打击。主流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文化进行吸收和协商。现在一些主流媒论文导读:采用拍客的内容,电视台报道的新闻信息有些素材也来自于拍客之手。从代表主流文化的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主流文化正在逐步地将拍客亚文化纳入到自己可操控的范围之中。而拍客如何在此趋势下保持自身的风格,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结语图像时代的拍客,为我们带来了狂欢和自语,是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一把利器,但同时也应
体纷纷出现了拍客的影子,一些报纸还专门辟出了“拍客专栏”,电视台的《人与社会》栏目从2009年夏开始,把每周六的节目定名为“民众影像”,节目全部采用拍客的内容,电视台报道的新闻信息有些素材也来自于拍客之手。从代表主流文化的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主流文化正在逐步地将拍客亚文化纳入到自己可操控的范围之中。而拍客如何在此趋势下保持自身的风格,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结语
图像时代的拍客,为我们带来了狂欢和自语,是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一把利器,但同时也应看到拍客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其带来的“狂欢”现象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拍客一定程度上也在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此外,作为拍客群体在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同时更应该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让“拍”这一行为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独立而又健康的生长。
参考文献
①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4
②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899
③车洁,《图像时代与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符号消费》[D].中国传媒大学,2007:6
④⑤⑥⑦⑧陈一:《拍客:炫目与自恋》,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3、3

7、88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