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波浪音乐真人秀又一波浪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97 浏览:57888
论文导读:而由节目制作方天南海北寻找“好声音”。节目初期采取导师盲选方式,凭声音决定选手去留。舞台是交给选手的,主持人退居幕后。每个歌者初来舞台都着装随性,亦没有精致妆容,只展现原始的自己和纯粹的声音。这般对声音的重视使得观众从节目初期便能领略好声音的震撼,保证了音乐选秀的质量,也为节目带来了足够的噱头和新奇感。①
【摘 要】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到来,各大卫视也纷纷推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娱乐大餐。一时间,多档音乐真人秀节目在荧幕前形成激烈的争夺态势。本文通过对比这些节目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试图发现其中吸引受众的因素之所在,以探析当下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关键词】音乐真人秀 形式创新 营销链条

一、音乐秀的再度风行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红火带动各大电视台跟随,引发了一场浩大的选秀浪潮。渐渐荧幕充斥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趋向同质化。随即,的一纸“限娱令”使得选秀节目温度骤降。然而2012年7月,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却又再次引发收视和音乐真人秀节目热浪。2013年,伴随着《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播出,新一轮卫视的娱乐之争又已开启。
以综艺娱乐节目起家的湖南卫视推出首档歌手音乐对决节目《我是歌手》;继续“想唱就唱”的口号,推出大众歌手偶像选秀比赛《快乐男声》;另外开启《中国最强音》,倡导零门槛参与,打造中国的草根音乐联赛季。
东方卫视打造《中国偶像》,同时围绕“梦想”,唱响《中国梦之声》,为中国乐坛的发展选拔一批怀揣梦想、具有才华的音乐人。
北京卫视《最美和声》定位于高品质歌唱竞技选秀节目,由明星导师帮助寻找选手,与选手“和唱”,挖掘、培养中国流行乐坛的唱作新势力。
山东卫视也推出大型励志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强调新秀的后期培养和造星链条,最大程度地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另外《中国星力量》则定位于一专多能艺术人才培训类真人秀。
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打出明星牌,以明星挑战的形式,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超级视听盛宴。
以“剧行天下”立台的安徽卫视也推出《我为歌狂》,形式为音乐大腕组队PK比赛。
各大卫视的“声音”之争可谓十分激烈,而在此背后,有哪些关键词推动了音乐选秀节目的再次红火呢,本文将尝试进行分析。

二、节目内容的填充

1、独特的栏目定位

《中国好声音》对自己的定位在于发现纯粹的“声音”,摒弃海选而由节目制作方天南海北寻找“好声音”。节目初期采取导师盲选方式,凭声音决定选手去留。舞台是交给选手的,主持人退居幕后。每个歌者初来舞台都着装随性,亦没有精致妆容,只展现原始的自己和纯粹的声音。这般对声音的重视使得观众从节目初期便能领略好声音的震撼,保证了音乐选秀的质量,也为节目带来了足够的噱头和新奇感。①
相比之下,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原型为美国真人秀人气节目《美国偶像》,其着力于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筑建中国偶像梦工厂。节目内容不光有音乐上的较量,也有对于选手舞蹈、形象等各方面的培训;从导师队伍来看,既包括专业歌手韩红,也包括“亚洲流行天后”李玟、当红演员黄晓明以及台湾“综艺教父”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
而北京卫视的《最美和声》强调团队概念,让明星与选手同台演唱,明星与明星之间相互较量,为观众带来最美“和声”。
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以及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虽都搬出了明星较量的阵容,但在各自定位上也各有差别。同样归类于音乐真人秀节目,此次的浪潮推生了不同声音的秀场,各大卫视纷纷为自己寻找独特的定位,力图以差异化的内容来吸引观众。

2、纯粹的专业精神

首先从导师设置上,大多都为实力唱将,且各有风格和专长,保证了不同的选手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导师。
而节目制作中,制作组也往往不惜重金。《中国好声音》共有六个导演组,三百多个现场工作人员。灯光、舞美、现场设置、节目流程等内容,都复制版权方所提供的手册。②导师转椅、LOGO为英国空运而来,现场乐队伴奏的音乐总监金少刚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音乐装备上更是有16 个主音喇叭和8个超低音喇叭,堪比专业级的演唱水平。③

3、声音背后的故事

时下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不仅是单纯的音乐节目,更重要的是“人”和“秀”。人物背后的故事能使得观众联系自我产生归属感,并且从选手成名之路中实现自我理想的另一种满足。《中国好声音》就设置有故事导演,接触、了解过选手后,在不编造、篡改事实的前提下,为每个人提炼出有特色的关键词,展现其身上的人情元素和感动人的故事,来拨动观众心中的情感之弦。④

三、节目形式的创新

1、国外模式的中国改造

音乐真论文导读:长,占据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好声音”同“舌尖”一样,成了一种文体,在网络世界里随处可见,也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而这些话题无论是褒是贬还是质疑,对于栏目来说,都能起到助推作用。3、后期营销链条从《超级女声》起,通过栏目的人气使观众喜爱上选手,再通过将选手包装成明星来“反哺”电视台的做法就已存
人秀浪潮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颖之物。《中国好声音》的原型《荷兰好声音》在2010年第一季时便引发了轰动,2011年NBC引进包装后的《美国之声》也获得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了极高的收视率。《中国好声音》的生产、包装、推广虽然都参照“节目宝典”而来,但在制作过程中,还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整。如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采取了新型合作方式,实行制播分离,划定一道收视率底线,在此基础上制作公司承担风险,二者共享盈利。
而《中国梦之声》由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打造,《中国最强音》源自X Factor,《最美和声》源自Duets,三者在美国都是《美国之声》的有力竞争对手。早前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引自英国的Got Talent),辽宁卫视的《唱响》(引自英国的X Factor)等其实是改造国外节目的先例,而这波音乐秀里,电视人越来越熟稔于将国外优秀、成熟的节目为我所用。这在为观众带来一流节目的同时,也反映出国内综艺节目创意缺乏、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2、评审到导师的转身

从《中国好声音》以来,“导师”这个词就红火了起来。从评审到导师,首先是身份的变化,评审是评价和审视,是裁决者;导师则是引导授业,是指引者。前者是俯视化的视角,后者则是平民的视角。在节目里,当有几位导师为选手转身,权利便反转到选手的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师们为了争取一位学员而真情表达、各自标榜甚至互相拆台,看见导师在节目中脱帽致敬、光脚唱歌,十分亲切。有网友甚至戏称“那英是来唠磕的,哈林是来主持的,杨坤是来宣传32场演唱会的,刘欢是来开中老年朋友家长会的”。⑤其次是参与形式的变化。几位导师在节目初期都是没有报酬的,只有等学员走红后进行分利。于是导师们尽力投入,全力支持、培养学员,才能名利双收。⑥

3、“中国梦”概念的包装

2012年,新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为世人所乐道。浙江卫视也将梦想的元素融入的曾经概念模糊的“中国蓝”,“中国第一梦想频道”横空出世。“以梦想立台,‘中国蓝’终于找到了着力点,为‘中国蓝’整体品牌的未来运营树立了标杆方向。”⑦《中国好声音》在展示选手背后的故事时,并不一味地博同情,而在于呼唤积极向上、达观奋进的态度,这种“正能量”能够为当下时感焦躁迷惑的人们带去抚慰和振奋的力量。
《中国梦之声》、《中国偶像》等节目也突出了梦想的概念,传达了一种中国梦与每个人普通梦想尤其是“草根梦想”紧密联系的信念。这种信念在电视荧幕的放大下,能够唤起观众对于梦想的追求,从而在选手身上投射下同情之感,在他们实现梦想的路上获得自我的满足。

四、营销链条的打造

1、前期口碑推广

在眼球经济中,综艺娱乐节目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要积极向外推销自己。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在推广栏目品牌时,于播出前一个月,通过户外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平台进行了宣传造势。惹眼的红色背景下,“V”字手势的LOGO强烈地刺激并抓住了观众眼球,吊起了观众胃口。

2、延伸话题传播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初期,“微博女王”姚晨、冯小刚等大腕都发表微博给予了表扬,粉丝人数多达几百万的这些“大V”们短短几句话便可实现层级的传播。⑧随着栏目的热播,王珞丹、张泉灵等娱乐界、媒体界各路名人也纷纷通过微博围观、助阵。加之栏目自身微博、频道微博、导师微博,乃至选手微博的各种互动,使得《中国好声音》的话题爆炸式增长,占据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好声音”同“舌尖”一样,成了一种文体,在网络世界里随处可见,也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而这些话题无论是褒是贬还是质疑,对于栏目来说,都能起到助推作用。

3、后期营销链条

从《超级女声》起,通过栏目的人气使观众喜爱上选手,再通过将选手包装成明星来“反哺”电视台的做法就已存在,而《中国好声音》则走得更远。首先将导师队伍与节目市场开发相捆绑论文导读:
,将他们的参与和投入变成了投资,再从后期学员的市场活动中获得分成。其次,选手的歌唱段落被制作成网络视屏、音频以及手机彩铃,进行多次售卖,物尽其用。再次,浙江卫视还推出了专门面向“好声音”学员的访谈节目《酷我真声音》,充分利用其延续的影响力,推高整个频道的人气。最后,从节目中成名的选手参加广告代言、演唱会、音乐电影等商业活动都将为自己、导师、电视台都带来利益。一些选手签约星空传媒旗下的演艺经纪公司,开启自己艺人生涯的同时,也为星空传媒和浙江卫视营造了长效的营销链条。
同样,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利用《歌声传奇》栏目,号称给选手权威的音乐教学,为选手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各大频道逐渐意识到,栏目的轰动效应是一时的,很快会被取代,只有将人气聚攒起来,打造长期的营销链条,才能实现最大收益。
结语
从节目自身内容的填充到形式的创新,从栏目前期的推广到各种话题、事件营销,再到后期市场的长线运营,如今的真人秀节目的制播渐渐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国外模式的依赖,本土创意的缺乏导致了栏目同质化的严重,也是值得警醒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⑥党蔚、同海怡,《由〈中国好声音〉看中国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末路突围》[J].《东南传播》,2013(3)
②⑤周敏,《下一个“好声音”在哪?——也谈〈中国好声音〉的制作特点》[J].《新闻界》,2012(24)
③卢婷婷、王永,《〈中国好声音〉成功因素探析》[J].《新闻世界》,2012(11)
④徐帆,《娱乐专业主义:基于〈中国好声音〉的解读》[J].《南方电视学刊》,2012(5)
⑦徐机锋,《〈中国好声音〉:正能量,正传播——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和审美体验》[J].《新闻实践》,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2012(10)
⑧常江,《〈中国好声音〉中的各种声音》[J].《新闻界》,2012(4)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