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主体性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433 浏览:84078
论文导读:
摘要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文学翻译的所有要素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翻译过程起着关键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译者的创造性和个性能更好地表现出原文的美学信息,以此为不同语言的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过程 美学信息 主体性 创造性
:A
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使不同语境的读者进行同一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且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实现不同民族人们心灵上的沟通,实现原文的基本信息的正确翻译,还要使译语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美学信息,这就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原语和译语语境的知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以使文学翻译行为过程成为一门语言的艺术。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主体原来是在哲学领域里提出来的一个词汇,是指有意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物质和精神手段,主要表现为人作为活动主体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的能动性,既是实践主体,又是精神主体。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格一词,其实就是作为主体的一种资格,简单地说,拥有独立的人格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主体。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是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人的主体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精神价值和丰富内涵所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者的活动必然会与当时的历史语境相联系,在社会理念的支配下,对文学作品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是受到一约的。在中国翻译历史上,译者的作用基本上没有人来探求。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笔译就出现了,它主要是东汉末年开始的佛经翻译,到了隋唐就更加盛行,很多译者对翻译的方法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翻译理论的论述。如隋朝的彦琼就对古代翻译进行了客观的评论,并提出了关于佛教经文翻译的一些标准。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翻译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学者们针对我国当时的国情,对西欧各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著作进行了翻译,而到了五四时期,就已成为我国翻译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了,很多学者提出了关于翻译的理论,并形成了不同的社团和流派,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正值动荡阶段,所翻译的著作几乎都存在一定的政治目的,译者多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在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作为翻译者,分析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引起了翻译界的极大关注。
把语言交际的新概念运用于翻论文导读:论,强调突出译者的主体性,它指明译者不一定要遵循原作的意思,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使作品原意在历史变迁中发生改变,而只要译者能够领会和考虑著作的本意,即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尤其是原文中那些不确定的地方,使译者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解,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即通
译理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20世纪翻译研究的发展中,翻译家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论,如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图里的以译语为中心的译语文本理论,法国的斯坦纳提出了诠释翻译理论,强调突出译者的主体性,它指明译者不一定要遵循原作的意思,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使作品原意在历史变迁中发生改变,而只要译者能够领会和考虑著作的本意,即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尤其是原文中那些不确定的地方,使译者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解,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即通过译者的语言表现出来。那么当一篇原文的文学性越强时,这种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译者对其内容的理解程度决定的,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非常关键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从译者的翻译语言中体会到译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感觉到译者的个性。这样从文学特性的角度来说,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其文学属性决定了译者必须具有完备的文学特质。当译者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要通读原作,还要阅读大量与其有关的注释和评论,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读者对原作的感受,再加以自己本身的思考进行翻译,从而演绎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译者对原文进行审美阅读和理解并将原著再现给译语读者时,起到了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间的联系纽带作用,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在文学翻译中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1 文学翻译前体现出的主体性
乔治·斯坦纳把翻译过程分成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翻译步骤,这里面所指的信任是说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确认翻译过程的价值。这样就要在进行翻译之前,要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丰富的翻译的价值。这时要做的就不可能实现全文的翻译,译者会从原文中选取一部分进行翻译,如果觉得其内容是有价值的,才会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不同的作者会在不同的原文中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感情,而不同的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也使不同译者存在着不同的情感,使得他们在选择翻译的原文时会倾向于能与自己情感交融的文学作品。如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非常圆满地翻译了雪莱的诗歌,从他翻译的诗歌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完美的艺术魅力,这是由于作者本身就具有这种本质,正如他所说:“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我爱雪莱……我能和他共鸣……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所以要想翻译出完美的文学作品中,译者就应翻译自己喜欢论文导读:6下一页
的内容,这会与原作之间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和力,就如同是原著的作者一样,换言之,译者与作者感情的共鸣是他选择原文的标准,也是完整地展现原著文学魅力的基础。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般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而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能让读者完美地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所以原文的选择符合读者人群的需要。如中国清代的翻译家严复与林纾,就非常注意根据时代的背景进行原文的选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人民受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王朝的双重压迫,而知识分子们为了寻求改革与救国的途径,非常渴望获取西方的先进理论,以用来对改变自己国家命运加以借鉴,针对这种社会大气候,严复选择了大量具有现代西方理论知识的大量著作进行翻译,以满足当时读者的需求,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爱德华·詹克斯的《政治制度史》等。而林纾为了满足当时读者的需求,翻译的多是欧洲的文学小说,典型的有查尔斯·狄更斯、维克多·雨果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2 文学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体性
译者在处理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之间的差别时,其主体性的表现是通过他所采用翻译方法体现的。语言差别与文化相关,它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所存在的社会生态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宗教氛围有很深的关系,但无论怎样,人类的共有特征就是文化特征。翻译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决定了翻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好的翻译是使原语言文化能够在译语文化中获得认同。这样,对翻译者来说,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就存在了多种解释,如为了使译语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语境,可以将原作进行本土化的加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具有目标语言文化价值的作品,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翻译理论中所说的归化法。当然,也可以突出民族异化的力量,从而更加直观地表现原文作品的价值,并适当地对外文作品中存在的文化差别进行注释,这样可以使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即以源语言文化为引导的异化法。 因此,无论是归化还论文导读:
是异化,翻译者都要根据具体作品的需要进行选择。如以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梦》译本为例。原文中的这句“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霍克斯在翻译时选用了“carry Sb to Mount Wutai”这种句式结构,意思是带某人上五台山,是在葬礼时护送某人灵柩的委婉说法,译者想在此强调葬礼的场景。而杨宪益在翻译时则使用异化法尽力保持原文的结构,保留了委婉的说法,并加注释进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当译者采用异化法时,如果选择增补法或加注,好处当然是使读者陌生的文化现象变得简单,使译语读者对于源语言更容易理解,即为原文中暗含意思作简短解释,但不能把所解释内源于:论文的写法www.7ctime.com
容加入到译文中去,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释义也要有一个限度。
总之,在处理有关文化的问题时,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至于原文中的文化形态是否保留,这要根据具体语境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而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内容,就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实现。
3 文学翻译后译者主体性的继续
译者将文学翻译完成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还没有彻底完成,还要继续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完整翻译。它表现在对初译稿的修改与润饰方面,因为修改是对初译的再加工,这个过程相对来说就更复杂一些。另外,译者还通过让别人朗读译文,把握译文的风格与韵律,从而实现润饰自己的译作,正如奈达所言:“译者可以向听者询问哪一部分表述不清,以及哪一部分可能会造成误解”,这样,经过译者翻译后,对译作进行反复推敲词语,各种语序修改,删除不必要的词语,尤其是表意与风格上的错误,进行更好地每部分衔接,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审美艺术风格,使译者主体性得以更好的体现。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创新是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创新被认为是翻译主体富有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说,优秀的翻译者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这种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原文创作通过译者巧妙的解释、翻译实现原语著作的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是译者对各种知识的积累的结果,它通过翻译者充实的智慧通过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给译语读者,而译语读者通过翻译的诠释,能与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文学原作的启发和审美。
译者创新的前提在于译者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论文导读:
及良好的态度,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原作的思想性,译者要认识、理解原作者,并且译者的写作才能应该是优秀的,以传达出原文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语言本身就是生动的、丰富的、诗性的,而译者要想真切地描述出这种艺术美,就要做到文学翻译的再造,因为作品中使用的语言资源越丰富,翻译起来就越困难,这时译者就要对作品进行某些部分的改造,以使文章能够实现整体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更能发挥翻译的主体性空间。如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创造性地将“晦气”翻译成“柠檬酸”,使英语读在读出其中的韵味时,也能感受到主人公贾宝玉的坏心情,这充分展现出了霍克斯独具匠心的创造性。
翻译活动是译者进行详细思维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在于他能够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及使用的语气进行实施,要充分展示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明了和生动逼真。
四 结语
文学翻译不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的直接转换,文学作品的作者为译者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因此,优秀的译文要以原文作为基础,在译者充分将自己的个性融入译文之中,并积极发挥主体性的情况下,对原文的语境进行再创造,才能使译语读者体会到原文作品的艺术审美。
注:本文系牡丹江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中译者主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16;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编号:12-XJ14126。
参考文献:
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朱肖晶:《接受修辞学与翻译——兼评郑振铎译〈飞鸟集〉与周策纵译〈失群的鸟〉》,《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
[3] 吴安红:《翻译中译者地位及其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回顾》,《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 朱献珑、谢宝霞:《译者主体性:从幕后到台前——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 王雪:《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教育探索》,2012年第12期。
[6] 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王雪,女,1981—,黑龙江海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贾岩,女,1971—,山东掖县人,硕士论文导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杨帅,女,1984—,山东菏泽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国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上一页123456
,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杨帅,女,1984—,山东菏泽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国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