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探析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共鸣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49 浏览:71990
论文导读:
摘要:文学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不仅要艺术地再现原作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文学作品既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同时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与原作或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非常重要。在译者审美体验的心理构建中,心理认知图式与原作要尽可能一致,达到与原作或原作者的相互贯通、相互交融的境地,由此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认识到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情感共鸣审美体验移情
:A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相对于原作来说,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在欣赏原作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如果译者与原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意识产生同频震荡,碰出了火花,那么说明译者与原作者有了同感,并产生了情感共鸣。一个译者如果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说明他对原作的理解已进入一个很深的程度,并与原作者达成了情感意识和审美体验的默契,译者由此构建与原作者相近的审美意象,与原作者心灵交融,从而在译作中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意象,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译者的情感共鸣
译者的审美体验达到高峰状态时会与原作产生共鸣。胡经之(1999)认为,审美体验是译者对原作进行聚精会神的体验时所感受到的无穷意味的心灵战栗,它是译者审美的张力场,随着情感、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重叠、震荡、回流,而出现各个不同形态,其特征表现为: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灵感突现、无我两忘、浑化同一。译者与原作之间存在由我及物的情感疏向和由物及我的情感旨归,这种物我情感的相互回流和有机的对应是异质同构,也就是说,译者以自己的情绪色差为基础,在对象世界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结构一致的客体,从而使得译者内心情感流向所形成的力场与对象的力场达到同形同构(胡经之,1999)。原作者与自然和生活产生情感共鸣,译者则与原作者或与作品人物达到共鸣,即文本接受过程中的话语流引发的共鸣,它是接受者对文本世界的一种主动呼应,也是文本世界借助话语流隐含者的心灵召唤(李咏吟,2003)。
张利群(转自王平,2009)认为,共鸣包括有情感共鸣、心灵共鸣和理性共鸣。情感共鸣侧重于感性认识和个体感受体验,然后升华为心灵共鸣,它侧重于理解中的认识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最后是理性共鸣。译者与原作者或原作品人物达到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原作的深层哲理内涵,以最后达到理性共鸣。译者欣赏原作时,全身心沉入其情境、意境之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从移情作用可以看出,由于情感共鸣,作者内在的情趣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如,欣赏风景时,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但同时,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黄龙指出,莎士比亚的“和泪之作”和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都是文情相生、情感共鸣所致。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冷”,“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喜”,都是情溢于词,词形于笔。
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因此,译者必须也入人、入情、入景,才能够译出精神境界,攀登意境美的高峰。“译者必须置身于剧中,有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亲睹其人;亲道其语;亲尝其甘,亲领其苦;亲受其祸,亲享其福;亲得其乐,亲感其悲”。张成柱认为译者首先要将原作化为我有,对其进行加工和表达,这个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的过程,得出准确而生动的移情体验,对原作产生情感共鸣,为移情的翻译打好坚实的基础。(王平,2009)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共鸣
译者与原作或原作者的同感和共鸣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所谓移情,就是译者把自己的感情或感受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或者身临其境般与审美对象合二为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移情是情感共鸣产生的必要前提,译者通过移情和共鸣对原作进行审美体验,然后会融合自身情感和原作者情感,创造出新的审美客体,即译文。情感共鸣的产生主要依靠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译者积极主动地与原作者心交神感,深刻体会原作者想通过作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真正地产生情感共鸣。本文试以《书籍》译文的第

一、二段为例。

译者在了解了原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之后,才会对原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原作者在原作中的情感有更好的体会。作为译者,刘世聪首先对孙犁《书籍》一文的创作背景进行挖掘,“期间,书籍遭盗窃劫,孙犁的心灵遭受创伤。他心痛的不仅仅是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并终生与之为伴的书籍,更由此想到曾立志为之奋斗的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书籍》短小精悍,笔法洗练,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译者要再现原作的韵味就要对原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生涯、思想个性、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和了解作者,把握其内心世界,通过思想感情的交流达到精神的契合。对作家的为人了解越多越细越好,对其作品研读越深越透越好,这是使译文“神似”的前提。作家在写作时,受其思想和情感的驱使,译者在翻译时,也要使自己处于与作家大致相似的思想和情感状态,这只有通过研究作者和研读作品才能做到。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艺术风格,关键是要准确再现其个性化的话语方式,译者不能不通过作品研究作者,研究作者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操和审美志趣,以期翻译时与原作或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单纯研究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书籍》文字朴素平实,作者娓娓道来,表现了一种恬淡的生活志趣和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刘世聪在翻译时,忠实地再现了原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意境风格。
原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包括有两句。作者人到晚年,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与心爱的书籍即将分离,“我同书籍,即将分离”短短八个字,蕴含了作者对书籍无限眷念的深厚感情,“我同书籍”与“即将分离”之间用逗号分开,表示停顿,强调了作者对书籍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二句,作者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楚王项羽在垓下与虞姬生离死别,而作者也将不得不与心爱的书籍惜别,却又无可奈何。刘世聪将这句翻译为:Soon I’ll part with my books;I’ll he to,the论文导读:
way the ancient hero Xiang Yu parted with his forite lady Yu Ji at Gaixia。他将原文分成了两个部分:I’ll he to后省略了part with,强调了作者对与心爱的书籍即将分离的一种眷念之情;parted with与前面的part with相呼应,表明作者同当年在垓下与爱妃虞姬分别的楚王项羽的心情一样,都是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forite富于情感意义,既指虞姬与楚王项羽的关系,又传达了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原文第二段描述了作者书籍的经历,最初“囊中羞涩”,刘译的financially embarrassed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尴尬和窘迫的心情,按《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embarrassed有两层含义:一是使某人尴尬难堪(cause somebody to feel self—conscious,awkward or ashamed),二是某人因处于困境而苦恼(cause mental discomfort or anxiety to somebody);刘译embarrassed正好传达了“囊中羞涩”的双重含义,深刻传递了作者因境遇困顿而无法购得心爱书籍的那种无奈的情感色彩。因此,当时作者买的书“零零碎碎”,而看中的书只能与之“交臂相失”。刘世聪用I would he liked to give everything in exchange for里的虚拟式I would he liked to和everything一词强调了“交臂相失”所传达的作者对无钱买书的深深遗憾和对源于:毕业生论文www.7ctime.com
书籍的强烈渴望,成功地在译文中实现了与原作及原作者的情感共鸣。(王平,2009)例1:come young wife—hunters in search of rich and ugly and old women,and young husband—hunters in search of rich and wrinkled or half—rotten men,the former resolutely bent,be the means what they may to give the latter heirs to their lands and tenements.
译文:来这地方的都是……一心想娶有钱的丑老婆子的年轻男子,一心想嫁有钱的满脸皱纹、半身入土的老头子的年轻人,这些少夫幼妻为了便于承继产业,不惜一切手段,坚决要为这些老妇衰翁生男育女。(王佐良译)
以上是一个充满强烈贬义感彩的例子,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young wife—hunters,rich and ugly and old women,young husband—hunters与r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ich and wrinkled or half—rotten men这四种人浓浓的鄙视意味,译者的情感体验与原作者达到了共鸣,因此恰如其分地用“一心想娶,一心想嫁,少夫幼妻,不惜一切手段,老妇衰翁”等强烈对比的词语将这种感性认识刻画了出来。
在王佐良的《英国诗文选译集》中,还有很多译者与原作产生情感共鸣、并将融合了译者情感和原作者情感的新的情感倾注到译文中去的成功例子,译者与原作或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对原作心领神会,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翻译时由我及物,或由物及我。
如对“A Red,Red Rose”的翻译,王佐良很好地做到与原作者心心相印、心神交融,他没有把原诗中的till翻译成“一直到”或“直到”,而是处理成“纵使”,更好地表现了“我”对“爱人”深挚的感情,也更好地烘托了原诗的主题,即:纵然大海干涸,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我”的爱也不会改变。另外,译者把原诗中的两个“fare thee wheel”没有处理成“再见吧”,而是译成“珍重吧”,使译文极富表现力,更深刻表达了“我”对“爱人”的深情厚谊,因为不单单是“再见”就可以了,还要嘱咐“爱人”要多加珍重,这样处理非常生动地把“我”对“爱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表现了出来,原诗最后两行里的“and”翻译成“但”,把“tho”翻译成“哪怕”,更加突出了原诗的主题,即:“一对恋人海誓山盟、恋恋不舍”。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审美体验不是随意的,必须按照原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心理图式欣赏原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心情感流向所形成的力场与原作或原作者的力场达到同形同构、情感旨归,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翻译顺利进行,实现异语间文化和信息的交流。
例2:他没有动,只盼快点到站。
译文:The thief stood motionless,eyes lowered searching only for the next stop.
这是选自小说《钱包》里的一句译文,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在公汽上偷了个钱包,后来良心发现,又设法把钱包还给主人。原作者没有把这个青年看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反而因为他的迷途知返而感到欣慰,原作者的这种情感可以从全文从头至尾的称呼“他”看出来,但是译者却用thief来指代原文的“他”,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这种译文是失败的,因为译者没有真正地与原作或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蔡慧平,2004)
三结语
文学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不仅要艺术地再现原作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文学作品既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同时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与原作或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非常重要。在译者审美体验的心理构建中,心理认知图式与原作要尽可能一致,达到与原作或原作者的相互贯通、相互交融的境地,由此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认识到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论文导读:3年版。王平:《文学翻译审美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蔡慧平:《翻译中情感的复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作者简介:管振彬,女,1970—,湖北蕲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上一页123
3年版。
[3] 王平:《文学翻译审美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 蔡慧平:《翻译中情感的复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管振彬,女,1970—,湖北蕲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