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多样性基于群体多样性论述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70 浏览:36490
论文导读:
摘要:班级是高等学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凝聚力正在不断弱化。群体多样性理论聚焦社会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关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群体多样性的价值,提升群体效能,增强群体凝聚力。从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分析了高校班集体凝聚力现状。群体多样性理论适用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将相同类型的学生个体组合成多个群体,激发每一个学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
关键词:群体多样性;大学;班级凝聚力
1674-9324(2013)33-0020-02
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一方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传统阵地,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凝聚力之于大学班风、学风和校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普遍感到大学班级概念在逐步淡化、班级的凝聚力在逐渐弱化。本文基于群体多样性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现状,以求为该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群体多样性理论概述

群体多样性,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差异。该研究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认为“群体多样性能够影响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以及群体成员的情感回应和需求”。群体多样性效应的不确定性使得研究者开始进一步关注多样性的类型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影响。多样性类型通常划分为较易观测到的人口统计特征和不易辨别的潜在心理特征。前者是外显的,涵盖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等因子;后者是内隐的,涵盖如个性、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兴趣、动机、需求、情感和意志等因子。可以说,对群体多样性类型的界定本身有助于加深对多样性影响群体效能过程机制的了解。综上所述,社会类化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都描述了多样性对群体效能产生影响的过程和结果。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无论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还是管理团队构成的异质性,群体多样性普遍存在。群体多样性带来的一个必然思考就是如何在和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发挥多样性价值,增强学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团队凝聚力。

二、大学班级凝聚力现状——来自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分析

班级凝聚力的内涵重点关注班级共同目标、个体心理维度及两者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简言之,即指集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不少研究都表明高校班级凝聚力呈现出明显弱化。由于学分制的实施、独生子女的影响、恋爱的盛行、社会活动的增加、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宿舍社会化的冲击,使得该校班级不断离散,缺乏凝聚力。现拟从心理维度出发,从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两方面分析当前高校班级凝聚力问题所在。
1.认知因素。大一新生进入新集体后,不但对于班级的整体凝聚力有所期待,而且对于展现自我个性也有所需求。然而,在当前学分制背景下的大学班集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每一名学生的课程安排和学业进度因此迥然不同,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不到时空意义上的班集体的存在。另一方面,班会和团日生活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需求。这样,会有部分学生逐渐在心理层面上脱离班级。更有甚者,在班中形成瀑布效应,即越来越多的成员感觉不到班级的存在。
2.非认知因素。基于以上认知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大学阶段,学生在情感方面需要获得班级归属感和班级认同感。班级归属感是学生归属于所参加班级的一种情感。有了班级归属感,学生就会以此为准则,开展个体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维护班集体利益,信任其他班级成员,易与大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班级认同感是同班学生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有了班级认同感,班级成员在面对来自班级外部的一些事务上,都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感受到友谊、理解、支持和激励。在这里,我们还特别需要讨论大学恋爱现象与班级凝聚力的关系。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学生比例高达80%,而且大学生恋爱的时间前移,人数增多;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与多名异性同时建立关系的人增多。由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不足,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到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空虚论文导读:
、孤寂和惆怅。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乏促使学生通过恋爱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此外,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普遍被称为“80后”、“90后”。在班级活动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较多,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考虑得较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更多的是“只见自己不见班级”、“只关心个人不关心集体”。这种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的做法亦不利于班级凝聚力建设。

三、群体多样性和班级凝聚力建设

1.群体多样性理论应用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的可行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即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多样化的需求。具体到班级建设,这里的群体效能即是班级凝聚力。因此,群体多样性理论不失为探索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一种新视角。从研究方法看,如前所述,当前群体多样性的研究方式主要以类型学为主。由于众多研究均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因而需要对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等)和潜在心理特征(个性、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兴趣、动机、需求、情感和意志)两方面进行主观划分。该类研究都会将人口统计特征和潜在心理特征纳入实验设计。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学生在年龄摘自: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学历、性别和经济状况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所以可以基本忽略人口统计特征相关因子,将重点放在研究大学生潜在心理维度因子是如何作用于班级凝聚力形成,以进一步给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群体多样性理论对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启示。我们认为根据群体多样性理论,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将相同类型(外显和内隐)的学生个体组合成一个群体,从班级整体入手,重视学生差异、营造班级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古人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其实质是要根据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点指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学生因具有诸多相近属性,因而可以群分;但因其具有客观的多样性类型,因而可以相对独立。有研究指出,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进行交往,并且信任他们,因为个体在与对方的互动过程中收获了美好的体验。承认群体多样性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相对独立性,是我们建设班级凝聚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大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带班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潜在心理特征的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鼓励学生在班级这一共生的领域内展示自我、参与对话、关怀互助,在交流中不断相互确认,让学生在充分释放情感和张扬个性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个班级形成了多个群体,并不会造成班级整体性的分裂。相反,由于一个学生可能存在于多个群体之中,反而会增加班级成员在同一时空中交流沟通的机会,个体的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会随着“归类”的完成而逐步提升,最终班级凝聚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韩立丰,王重鸣,许智文.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74-384.
孙迎晖,李红梅,王晓川.高校凝聚力现状及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43-47.
[3]李道友.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加强大学班级凝聚力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6):46-48.
作者简介:朱佳樑(1986-),男,助教,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