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与创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58 浏览:16520
论文导读: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逐步过渡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方面上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不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也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的相对固化的育人机制面临挑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及时把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体制的转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苏冰星(1976-),女,四川成都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佛山52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Y010)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9-03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逐步过渡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方面上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趋势和要求。这一全新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传统育人格局,更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视变革带来的困境,通过转型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并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值得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和科学应对。
一、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面临源于:7彩论文网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拷问
1.传统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工学结合产生冲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沿着固定的格式延续至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相对陈旧的固化教学模式,思想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固定版本教材、课堂和教师灌输为中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做法;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简单划一;不仅课程体系、标准和考核机制缺乏弹性,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紧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做出及时计划调整,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参与企业实训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的研讨和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素质培训机制。学生离开校园来到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被动地接受与适应企业和社会复杂环境,学生缺乏走向工作岗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与合作产生冲突。
2.新的教育环境带来思政课教学操作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单纯的学生身份转换为复杂的社会人身份。所处环境也由简单的校园环境转换为相对复杂的企业环境。新的教育环境给步入顶岗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带来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教育操作难题。一方面,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企业环境下难以继续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身处企业和社会环境之中,原有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评价机制都变得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企业环境中,真实的生产、销售过程及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时刻影响和规范着学生。企业有自身的人才素质要求,他们希望实习学生能遵守劳动纪律、吃苦耐劳、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在企业环境中,学校对学生的集中管理已变为相对分散的管理,这样加大了社会大环境对其干扰的程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顶岗实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思政教育内容缺乏职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为了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强调以技能为主线,以职业为导向,通过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社区经济服务来优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只定位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科式”人才,教学内容不少脱离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毕业生眼高手低、心理素质差、不了解企业文化、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无法适应岗位环境,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就业状况不理想。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学校一直以来闭门造车,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熏陶。不了解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规格、标准和基本职业素质的要求,因而严重脱离了以质量为保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准则。这一与市场人才质量要求背离,不能不说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职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而产生的一大严重缺陷。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结构性转型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利用其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和直接从企业中获取实际的技能、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经验的教育体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引导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新取向,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命题。即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下,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思维,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由相对封闭的课堂、宿舍进入到开放的企业、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由原来单纯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学生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在社会大环境的冲击论文导读:
下,必定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难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转型中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途径。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理论灌输型向职业素质型转变。“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定位。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由理论灌输型向职业素质型转变。在思想教育的机制上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蓝本的纯理论灌输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以期适应其职业性、岗位性,加强其应用性,在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应注重对高职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在基层、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决心。通过显性学习和隐性教育,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加深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
3.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注重职业生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这一重大转变,其对教育的效果预期无疑是使单一由学校承担教育转向由社会大环境系统共同参与学校育人的过程,学校与企业等社会其他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学生的思想教育由学校、企业和社会来共同承担。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和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企业和社会规范、职业岗位要求,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企业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由单一的“教育”向“服务”转变,使思想教育的形式更多地倾向于服务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品德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加贴近岗位、贴近职业、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手段上,利用企业、社区、乡镇为主体的综合性思想教育网络和资源,并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专家、能工巧匠对学生开展岗位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熏陶及未来职业发展引导,参与学生就业规划和指导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协同工作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满足高职学生毕业时能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4.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趋向多元。教育机制的转变是成功实现“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关键,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将毫无例外地面临着转型。为此,要建立科学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新机制。在积极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将高职大学生懂国情、知社会、熟企业、长见识、增才干、强技能、明事理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总要求。突出评价其在校内学习、顶岗实习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实现评价的主体多元、通过自我、学校、企业、社会等评价主体,将更能实现其客观评价。其目的是要建立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创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学生从课堂走向了企业、社会,其角色发生了突然的前置,原本学生此种的角色转换要在几年后,可由于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一下有了学生、学徒、普通工人、专业技工等多重身份,这样就迫使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必须开放化、同时更具复杂化和不可控性,也必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态势。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探索中创新。
1.及时把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创新、拓宽思想教育思路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深入到顶岗实习的企业、社区特定的工作岗位和实习、实训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脱离了原有校园内以书本、宿舍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的传统模式,呈现出多元多变、动态离散等诸多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构建一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延伸到职业素养、岗位规范、法律规范、团队精神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上注重与参与实习实训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状况和思想动态相连接,在整个的工学结合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内化为一种实际的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实践潜能的发展,把思想教育的注意力放在为学生的思想、心理和个性发展服务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潜能,培育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解决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思想难题。
2.发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功能。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的教育主体的思想教育功能,不仅是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社会资源的需要,也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新模式的有效尝试。工学结合模式下角色切换使思想教育形成了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多元主体的地位也得以提升。在企业层面,思想教育的主体拓展到学生参与的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工厂里的师傅、流水线上的实习指导都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工作技能的指导,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训任务中,教导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在学校和家庭层面,家庭在实习学生的社会阅历、经验传承、安全教育和对学生的行为的监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不仅要营造大学生成才的企业、社区人文环境、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治安秩序、良好的生活空间,而且还肩负着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责任。实现和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主体功能,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从而更好地弥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之间的缝隙。
3.在企业的真实实践岗位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联动颠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原先静态的到服从现实需要的动态的论文导读:能落实到学生今后择业、就业和职业规划的长远发展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实践技能上做准备,而且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志趣、特长和学会自主管理等;把培养什么人、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使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长效育人机制。[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教育体系来思考问题。通过组建一支教师、企业员工、社区干部等的思想工作队伍,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践环节中,负责给学生讲解实习要求、岗位职责、厂规厂纪、企业文化等,通过企业的文明熏陶,完善青年学生的人格素质、职业涵养、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了解、熟悉社会,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接。
4.确立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在原本注重对学生进行的“三观教育”基础上,确立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显得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在实践中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落实到学生今后择业、就业和职业规划的长远发展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实践技能上做准备,而且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志趣、特长和学会自主管理等;把培养什么人、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使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长效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2002-08-24.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石芬芳.略论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师教学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08(24).
[4]欧阳剑波.校企合作环境下德育社会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