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初探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探讨期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3 浏览:13949
论文导读:
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虽指向高考,即通过知识学习和应试训练使学生在关乎人生命运的高考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从传承文化和育人的角度讲,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内涵丰富,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高考前漫长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渐变,“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德育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独特功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生活智慧等,是民族文化之根。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优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核心,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如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经典论述,唐韩愈《师说》中对“师”的经典定义及其“尊师”、“重道”的师道观的精辟阐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及师道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情表》对亲情情真意切的陈述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加深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叙写文人雅士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而发出的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生命观;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写主客月夜泛舟、诗酒放歌的逍遥而抒发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历史兴衰的规律,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启迪学生以史为鉴。这些传统经典篇目无论对学生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还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审美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书法练习为抓手,在教学中穿插汉字书写训练与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是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仍然写不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这尤其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专门的课时进行书法训练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之余利用一定时间,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笔书法作品,讲解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作文书写中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说“书乃心画”,练习书法能让人修身养性,使人变得沉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过书法,可以弥补。书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学养的体现。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鲠”,颜真卿的刚正忠烈,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苏轼的豪放旷达,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书法中的一些典故和书论也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以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节俗纷呈,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也自然而然处在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循环之中。在春季学期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清明节如期而至,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描论文导读:真的态度去面对传统文化,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有传承传统文化薪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非常丰富,体现形式多样,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多地要在实践领域去探索。上一页12
写清明节的诗词文章进行诵读,营造节日气氛,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在假期结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描绘春景和乡土风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起源、别名及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些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诗词,诵读《离骚》,观看话剧《屈原》等形式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又会迎来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那些与思念故乡、中秋团圆、饮酒赏月有关的诗词进行诵读赏析,感受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审美趣味。总之,传统节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生活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光有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语文功夫在课外”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校园生活中,除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很多活动,如演讲比赛、办黑板报、美化环境、艺术节文艺演出等活动形式,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活动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占领这些阵地,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我校多次举行的“感恩教育演讲大会”、“文明礼仪在校园”演讲比赛、“金秋艺术节”、“书信文化大赛”等活动中都有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有在新教学楼大厅内树立了孔子塑像,在墙壁、柱子上镌刻《论语》经典名言,在走廊教室张贴教师书法作品及名人名言条幅,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德育的好素材。利用好传统文化,不仅能使语文教学“接地气”,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度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自觉,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面对传统文化,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有传承传统文化薪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非常丰富,体现形式多样,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多地要在实践领域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