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舵机制导飞行器舵机制约系统软件设计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3 浏览:17022
论文导读:中断服务函数模块设计36-474.3.1SCI串口通信模块设计36-424.3.2A/D采样模块设计42-454.3.WM模块设计45-474.4系统自检功能设计47-524.5舵机制约系统制约律模块设计52-564.6系统软件抗干扰技术56-584.7本章小结58-595系统调试59-665.1制约系统各功能模块调试59-645.

1.1串口通信模块调试59-615.2ADC采集模块调试

摘要:制导飞行器能够精准的击中目标主要由其内置的制导制约系统决定。本课题探讨并设计一种基于TMS320F28335型号DSP芯片的制导飞行器的舵机制约系统的软件,该制约系统主要用于制约某型号飞行器的姿态和轨迹调控。以该飞行器的气动力数值仿真为基础,设计出其舵机制约系统软件,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为了实现飞行器舵机制约系统的功能,先利用FLUENT软件对飞行器进行三维建模和网格化处理,然后再通过气动力仿真计算得到飞行器的升力、阻力和力矩系数等参数,该参数作为舵机调整时输出力矩、角度和角速度的参考。论文简要介绍制约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系统介绍了软件设计的总体流程,主要是以高精度DSP为制约核心的姿态轨迹制约律设计,浅析了“X”式结构舵机系统的特点,探讨了飞行器的姿态角与四路舵面之间的联系,并采取由微电机系统(MEMS)传感器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导航仪作为飞行器的姿态信息检测装置,经过设定好的算法处理得到了本项目中舵机制约系统的制导指令,进而设计出姿态轨迹制约律。论文通过浅析系统自检的制约要求和工作原理,结合上位机组成自检系统,并按要求完成舵机系统的自检。本论文主要设计整个制约系统的软件部分,详细介绍了TMS320F28335型号DSP的软件开发历程,以总体设计流程为基础,采取C语言进行模块化编程,得到了飞行器的舵面实时位置检测、数据传输与接收、导航仪接收数据处理、舵机自检、姿态轨迹制约律等子程序,同时还进行了系统软件抗干扰技术处理。最后对舵机制约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完成和实现对舵机制约系统进行自检和在飞行历程中姿态偏差的自调整功能。论文最后提出软件算法的进一步修改和改善。关键词:制约系统论文DSP论文姿态论文舵机论文制导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5
Abstract5-9
1 绪论9-13

1.1 课题背景与作用9-10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0-11

1.3 课题探讨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11-13

2 飞行器气动参数仿真13-20

2.1 计算空气动力学数值策略13-14

2.2 飞行器计算域建模和网格划分14-16

2.3 数值仿真结果及浅析16-19

2.4 本章小结19-20

3 舵机制约系统案例设计20-31

3.1 舵机制约系统原理20-21

3.2 舵机制约系统的硬件结构21-22

3.3 舵机制约系统执行元件选择22-26

3.1 主制约器选择22-23

3.2 实时姿态导航系统的选择23-24

3.3 执行电机选择24-25

3.4 舵机驱动器、减速器和角度传感器选择25-26

3.4 舵机制约系统的功能要求26-28

3.4.1 系统功能要求27

3.4.2 本系统的主要参数指标27-28

3.5 制约对策28-30

3.5.1 舵机制约系统制约对策原理28

3.5.2 制导指令产生28-30

3.6 本章小结30-31

4 舵机制约系统软件设计31-59

4.1 软件总体设计31-33

4.2 制约系统初始化模块33-36

4.

2.1 初始化时钟和系统制约33-34

4.

2.2 初始化GPIO34-35

4.

2.3 初始化中断系统35-36

4.3 中断服务函数模块设计36-47
4.

3.1 SCI串口通信模块设计36-42

4.

3.2 A/D采样模块设计42-45

4.

3.3 PWM模块设计45-47

4.4 系统自检功能设计47-52

4.5 舵机制约系统制约律模块设计52-56

4.6 系统软件抗干扰技术56-58

4.7 本章小结58-59

5 系统调试59-66

5.1 制约系统各功能模块调试59-64

5.

1.1 串口通信模块调试59-61

5.

1.2 ADC采集模块调试61-62

5.

1.3 脉冲信号调试62-63

5.

1.4 制约律模块调试63-64

5.2 调试历程有着的不足及解决案例64-65

5.3 本章小结65-66

6 总结与展望66-69

6.1 总结66-67

6.2 后期工作展望67-69

参考文献69-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73
致谢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