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唐代胡旋舞在唐代兴盛理由及其在唐代以后进展形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09 浏览:25707
论文导读:
【摘要】胡旋舞作为唐代最为盛行的少数民族舞蹈,被传世文献广为记载,并且以图像的形式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一些出土文物中。本文试图通过传世文献、壁画和出土文物中所描绘的胡旋舞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来探讨其在唐代盛行的原因,并指出唐代以后胡旋舞在中原的发展形态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

【关键词】胡旋舞;兴盛;发展形态;敦煌壁画
《通典》记载:“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24)胡旋舞作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舞蹈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历史、政治各方面的原因,胡旋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而慢慢销声匿迹,以至于后代仅闻其名,而不见其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胡旋舞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兴盛与衰落的具体原因,并寻找其在唐代以后的痕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胡旋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早在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石田幹之助所写的《胡旋舞小考》就得到向达先生的赞扬〔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P68)记载:胡旋舞,日本石田幹之助氏有胡旋舞小考一文,考证綦详,余愧无新材料以相印证,兹唯略述其概而已〕。国内学者也对胡旋舞的来源、传入时间、舞具、舞服、舞姿、舞伎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考证(见于刘恩伯《敦煌壁画与舞蹈》、柴剑虹《胡旋舞散论》、黄晓非《“胡旋”考》、王德明《唐代胡旋、骠国乐考辨》、翟晓兰《舞筵与胡腾·胡旋·柘枝舞关系之初探》、吴曼英等《敦煌舞姿》、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等论文或著作)。以上研究对胡旋舞在唐代兴盛的原因及其在唐代以后的发展形态鲜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壁画、出土文物、文献中所描述的胡旋舞的特征,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进行考证。
1唐代胡旋舞的兴盛
唐代,胡旋舞风靡宫庭,甚至作为一种取悦帝王、权臣的手段。白居易《胡旋女》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清·曹寅等:《全唐诗》卷4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3页。)说明当时长安城里舞胡旋成风,宫庭里人人学圆转,胡旋舞成为最为流行、时髦的胡舞,而且中原已有专门从事于教胡旋舞的人才,且技艺非常高明。又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云:延秀,承嗣第二子……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21页。〕上述记载武延秀因为擅长唱突厥歌,跳胡旋舞,且相貌出众、舞姿迷人,受到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宠幸,随后娶公主为妻,由此可知胡旋舞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
胡旋舞作为西域少数民族的特色深受唐王朝的喜爱,康国、米国向中原王朝进献的贡品中出现了胡旋女子,《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玛瑙瓶、驼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4页。〕天宝末年,康居国仍进献胡旋女,《乐府诗集》卷九十七新乐府辞八白居易传曰:“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6页。〕《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云:“米,或曰弥末,曰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开元时,献璧、舞筵、狮子、胡旋女。”〔(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7页。〕
2胡旋舞在唐代兴盛的具体原因
唐代十部乐中有八部是胡乐,在盛唐舞蹈高度发达的这一时期,胡旋乐舞以其热烈奔放的民族风情,疾速、矫捷、健朗、明快、活泼的舞蹈风貌,深受朝野上下的喜爱。这一方面体现了唐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体现了唐代文化所具的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1〕胡旋舞的盛行不仅仅源于其独特的舞蹈风貌,而且与唐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另外,从视觉角度来看,相对于中原传统乐舞抒情、含蓄的特点,其无疑会使人们为之一振。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胡旋舞兴盛的原因,透过华丽的舞姿,探索其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文化。论文导读: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