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几点提高中职德育实效一些新深思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55 浏览:22784
论文导读: 二、紧扣专业,挖掘实例,构建特色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操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
【摘 要】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公德失范、责任感不强、自我中心明显、集体观念淡薄等主要问题,这与中职德育模式僵化、目标过高、方法简单、缺乏特色、评价不当等有重要关系。本文就德育教学目标设定三贴近、构建特色内容、构架立体德育、开展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对策思考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职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弱点。首先,部分中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尚未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再次,一部分中职生缺乏道德责任感,尽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依然仅凭个人意志行事,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具体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等。另一方面,中职德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目标过高、内容单

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性、评价不当等问题,都使得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面对新形势对中职教育的高要求,在尊重中职生质量前提下,如何让中职德育目标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容更富特色,教学更有趣,评价更科学,是摆在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标合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200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今后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但这仅仅是对中职德育的政策导向和总体目标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必须把这一总体要求细化为学校层面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德育目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德育各项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学校应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德育总体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准确掌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将德育内容指标细化到各年级的学科教学计划中、常规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含顶岗实习)中,制定出既适应“意见”要求,又符合校情的具有具体指标的年级德育目标,形成有利于实施年级分层教育管理模式的德育目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突出教学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学科与专业的和谐、知识和能力的和谐,还要筹兼顾到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在具体、清晰的目标指导下,使德育训练有标准,学习有动力,评价有依据,这样按标准、计划有序落实各子项目、各阶段子目标,才能确保德育总体目标的逐步达成。

二、紧扣专业,挖掘实例,构建特色

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操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则,各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拥有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需要德育工作者潜心挖掘和利用,比如开县“帅乡文化”,有“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开县精神,都激励着开县儿女拼搏奋斗,艰苦创业,在德育工作中,只要去挖掘应用,就会增强德育课的特色。

三、立体构架,强化体验,获取快乐

德育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复杂过程,道育内容和方法要抓住内在本质,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结合”、“知行统一”。笔者发现,中职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认知,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而要达到“知”、“行”的真正统一,必须把德育转化成学生主体参与、感悟、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感悟的过程必须得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才能实现道德内化,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按照德育目标体系的要求,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实训”,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成长训练。

1.在学科中渗透

课堂是论文导读:信”的问题;“学以致用”就是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将道理转化为行,这是解决学生“效”的问题。整个过程知行统一,遵循规律,才能达到德育课育人的优化。这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例如变传统教学为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将德育课分散的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生成若干模块(专题),实施主体性强的行为导向教学和针对性强的案例教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教学又是最直接的渠道,需要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需要有对学生严格的道德要求,但传授的方式绝对不能是僵硬的理论灌输式,而要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德育理论并内化为心灵感受。必须从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为此,教师必须凸现“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致用”的德育主体理念。“认知明理”就是打破沉闷的说教,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独立思考,这是解决学生“知”的问题;“交流研讨”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社会和学生关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信息交流、思想碰撞中把握道理,这是解决学生“信”的问题;“学以致用”就是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将道理转化为行,这是解决学生“效”的问题。整个过程知行统一,遵循规律,才能达到德育课育人的优化。这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例如变传统教学为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将德育课分散的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生成若干模块(专题),实施主体性强的行为导向教学和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学;变教案为学案,教师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的舞台,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作用等。这样一来,德育课堂不再是原来枯燥无味的说教了,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争论、认真的探讨,学生乐在其中。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好起来了。同时,按照德育目标体系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也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特别要结合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操守、与创业精神的教育渗透。实践证明,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德育课与其它课紧密配合,通过巧妙地设计组织,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训练、渗透是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和德育亲和力的重要途径。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