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09 浏览:14435
论文导读:
【摘 要】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一些问题已凸显出来,如中学生理论认识模糊,与行为表现脱节,道德认识存在较明显的偏差等。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使得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就此提出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加强;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道德也面临着考验,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当前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学生德育现状: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即学生能否形成相应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不够,使部分中学生思想上存在一些糊涂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带有较明显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1.1 理论认识存在模糊性,且与能力发展不相协调。中学生对一些政治、思想、道德概念和原则的认识与判断比较模糊。某市曾对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总体上在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方向等方面选择判断的错误率达37%,选择判断正确率达50%以上的学生只占17.5%。由于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他们对事物判断的简单化。同时,在中学生当中存在理论认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协调,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基础,但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理论认识和行为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当前中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在知行上存在脱节,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如许多老师反映几乎100%的学生认为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要尊老爱幼,但在实际观察中,80%的学生存在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不能主动让座等言行不一的现象。
1.2 理想抱负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正确坚定的信念,是民族自强的希望。然而,当前中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学习、认识表现淡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仍是中学生普遍的表现。甚至一些学生缺乏坚定的生活信念,盲目崇拜,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倾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思想理论的正确理解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中学生讲究“实惠”的动机越来越明显,“权势”重于品德;遇事考虑自己多,考虑他人少,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传统教育的弱化,独生子女享乐主义抬头,他们讲究吃、穿、玩、乐,意志品质薄弱。
1.3 道德行为存在不一致性。中学生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言行与在家里和校外的言行常常不一,甚至截然相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政治课考试往往得高分,但思想上并未接受这些道理,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这种典型的双重人格,是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它不仅使德育工作难见实效,而且构成了与德育目标完全相反的模式。由于受社会弄虚作假、假冒伪劣风气的影响,部分中学生把“诚信”视为“无用”的代名词。学生中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现象越演越烈。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信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彼此欺骗来达到经济兴旺的。如果学生这种不良道德品质发展下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学德育工作状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紧迫性

近年来,德育工作在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特别是升学压力的冲击干扰,中学德育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地位较“低”、内容较“空”、途径较“窄”、方法较“呆”、效果较“虚”,仍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通病,不良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很严重,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论文导读:
适应形势的发展。
2.1 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严重存在。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首位”的思想未真正落实,学校教育的重心在抓学生成绩、抓升学率,二对德育则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德育在内容上呈现“假、大、空”的局面,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从而导致学校德育的效果不佳。思想品德课,只是中考的捞分工具和“敲门砖”,教师为学生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学,步入了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这一宗旨相悖的歧途,偏离了教育目标,失去了它在塑造学生优良思想品德方面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研究氛围较浓的今天,对德育工作的专题研讨却是凤毛麟角。思想品德课的教研仅局限在知识的教与学上,而不是德育功能上。“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导致中学严重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表现”的倾向,甚至在教育界出现了多起考试集体舞弊等反教育行为。
2.2 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与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要求过高、内容太空”的弊端,使学生认为德育就是讲大道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形成“德育无用”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德优秀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育目标笼统,不明确,没有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形成德育内容的多次重复。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本质的培养,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集体签名、宣誓之类的有轰动效应的活动,代替长期艰苦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以强制性的管理代替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更像“校警”,以规定性、强制性的监督,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服的、不通的,则采取行政制裁手段,而耐心细致、深入人心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得很少,学生暂时表现出来的尊规守纪等良好习惯并非出于内心的需要,而是迫于压力。2.3 德育工作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当前社会不良风气与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一是社会中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干扰了学生的纯洁思想的成长。二是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导致的贪污、腐败等丑恶因素,给学生心灵投下了阴影。三是非法音像书刊、网吧、歌舞厅等文化所的“精神”对学生灵魂的毒害。学校德育被不良社会风气、环境给抵消了。同时,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中未起到应有的奠基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多是学业上的,而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家庭的德育要求与学校的德育要求不一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2.4 德育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德育人员本身的职业水平,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否则将制约德育工作的开展。由德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责任大,难度大,既苦又累,且工作难见成效的现象,使得多数中学教师不愿当班主任,不愿承担德育处和团队工作。另外,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德育内容立足于“实”。德育内容是实施学校德育的载体,对于实现德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因此为做到德育内容立足于“实”,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应避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走入社会,要把真假、善恶、美丑常常交织在一起这个现实告知给学生,并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清主流,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二是防止德育内容“成人化”。学校德育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应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三是防止德育教育的“空洞化”。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德育的内容要尽量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另外,为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应注意德育方法的创新性。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寓德育于活论文导读:庭的合作,扩大德育工作网络。社会、家庭、学校分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应使三者做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比如,学校应结合文化、等部门做好禁止学生进入“三室两厅”,建议文化、门加大查处、惩罚力度,迫使经
动之中,寓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寓德育于优美的人文环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3.2 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机制,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首先,要求战略上的重视,各级党和政府应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德育工作的地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形成相应规划,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门机构,力图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实行专人负责,定期研究部署德育工作,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检查评比。再者,应强化德育工作的责任制,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他校领导分工负责的“一岗双责”制度。真正把德育摆在首位,做到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3 改进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改变社会和学校只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的现状。除了要加强财力上的投入外,还应包括德育方面的人力投入。除了要保证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经费,还要逐步建立一些德育基地。其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从业人员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努力解决德育专职人员的职称问题,提高班主任津贴。最后,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加大人力投入,如选派优秀教师充实学校德育管理队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提高教育主体的示范性。尽量打破学校德育只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的旧观念,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新格局。
3.4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扩大德育工作网络。社会、家庭、学校分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应使三者做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比如,学校应结合文化、等部门做好禁止学生进入“三室两厅”,建议文化、门加大查处、惩罚力度,迫使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尽快出台对网吧、游戏厅管理的法规,加强对不健康网络的打击,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学校应注重发挥家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塑造作用,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为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实施社会化德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大体系。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使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的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吴春生,《重构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体系》;《安徽教育》,2002年第1期。
陈芬萍,《中学德育要突出实效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3] 郭铁生,《试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