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中师生教学行为转变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98 浏览:24503
论文导读:
摘 要: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更好地体现互动。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等几个层面上,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行为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师 师生行为转变

一、课改:传统·借鉴·创新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课程是“六艺”,所倡导的是愉快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我们把《论语》也视为一部教学档案,可以从中出师生课程实施中所体现的无拘无束,充满快乐,个性洋溢和积极情感。到了韩愈的《师说》,教学实施可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教学实施的定位太高,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太难,对少数“圣人”来说不难;广大私塾先生就只有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先贤的经书了,读书从而成了苦差事,而教师、家长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李白“铁杵磨成针”等典故来激励学生吃苦。
传统的课程实施体现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其实质是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宰者,是权威,是教学发言人;学生则成了“听众”,无生命活力地被动接受。课程实施中“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屡见不鲜。传统的课程实施使学生失去了梦想和,失去了积极态度,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失去了活泼和开朗,同时缺乏素质教育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继承传统课程实施的精华,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实施应探索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课程实施的创新性要求。我国在教改实践中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形成了所谓“四大家族”:学导式教学实验、目标教学实验、情境教学实验和创造教学实验。

二、教师:引导·组织·参与

按行为主义的理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实施中的行为是向学生灌输前人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明显地接受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组织、帮助学生对新的信息重组改造,生成新的意义;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者。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把学习还给孩子,把教学自主权交给教师。学习有很多条路,教师是领路人、引导者,课程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以学生为本体,重视发现式的教学与学习,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傅道春教授认为: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引导、促进者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
以“教学互动”为特征,其理论基础是“师生统一主体说”、“教学最佳结合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三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激发起学生学习需求,调动了情境因素,创造条件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发展,达到从“教”到“不教”。
为真正把学习还给孩子,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应,借助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秩序,班集体的决策、活动程序与进行方式由教师和班集体核心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既将自己视为班集体之一员,又积极提供建议供学生参考,通过情感的融洽,团结合作来体现组织的主动作用。课堂上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实施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围绕学习内容,加大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比重,追求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气氛,也就是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称之论文导读:习目标后,教师要增加走动,扩大与学生的多种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增加对学困生的提问,寻找研究课堂问题的焦点,组织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引发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与步骤等。国际教育大会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明确建议:“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他
为“支持型气氛”。课堂上,提出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增加走动,扩大与学生的多种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增加对学困生的提问,寻找研究课堂问题的焦点,组织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引发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与步骤等。
国际教育大会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明确建议:“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更活跃的合作者)。”师生间的合作除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外,还应该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然后知不足”,努力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校职能的变化,教师评价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资源的变化,关注学生范围的变化,教师更多地履行着多样化的职能:组织学生的学习,开发社区内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与教师们广泛合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家长合作共同备课,请家长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参加校内服务、课外活动,学习倾听与访谈等,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北师大最近对中国和英国少年的创造性进行了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少年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差异,社会氛围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教与学的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我国则重在“教知识”,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是接受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上。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中,谁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其主观能动性一是表现为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价值观的推动和支配);二是对教学过程的制约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制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关键,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动性的主体。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