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新加坡胃痞在新加坡中医辨证分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978 浏览:107761
论文导读:200个作比较,以找出新加坡胃痞辨证论治的特点。结果:①过去十年里,在新加坡中华医院脾胃组的门诊病人中,胃痞约占五成,女性患者偏高。六成的患者年龄小过50岁,与一般认识的“年老体衰”有落差;②新加坡中医认为胃痞的病因主要是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消耗阳气、损伤阴液而引起,也可因长期饮食失调、病后失养所致。其病机为本
摘要:目的:本探讨报告以新加坡潮湿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城市化的生话环境、人们的饮食习惯为背景,对地域性胃痞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探讨,以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客观要求中医辨证法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本课题以中医论述为指导,对过去10年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的约1000个胃痞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和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1990年制定的胃痞证候及诊断标准,选出符合标淮的400个病例,通过临床资料的浅析和探讨,探讨其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并在论述上加以剖析,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性的论述依据。本探讨也用相同策略,以南京过去五年里的胃痞病例中,选出200个作比较,以找出新加坡胃痞辨证论治的特点。结果:①过去十年里,在新加坡中华医院脾胃组的门诊病人中,胃痞约占五成,女性患者偏高。六成的患者年龄小过50岁,与一般认识的“年老体衰”有落差;②新加坡中医认为胃痞的病因主要是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消耗阳气、损伤阴液而引起,也可因长期饮食失调、病后失养所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多为虚损之后继发;③常见的主要证型包括肝胃气滞(42.5%),脾胃气虚(39.5%),湿热中阻(11.5%)和胃阴不足(6.5%),而瘀血阻胃和脾胃阳虚两证则无病例。在遣方用药上,都根据各证型的基础方配合个体的征兆作出适当调整。此外多个证型都常兼夹了不同程度的他型的部份征兆,如痰热中阻或胃阴不足,由此新加坡医师习惯在该证型主方外加上适量的温胆汤或增液汤以提升疗效;④肝胃气滞证及脾胃气虚证共占了新加坡胃痞总病例数的八成以上,这与新加坡的环球化生活环境有直接的联系。湿热证中多为痰湿证,热象并不突出,似乎与新加坡湿热偏盛的气候不符,主要是受到新加坡的饮食习惯与空调普及的影响。结论:本探讨发现新加坡的胃痞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的分布,有别处于四季分明的南京。在遣方用药上,也因地域的差别和繁忙的城市生活而有其独特之处,可供新加坡和东南亚城市地区中医治疗胃痞作为参考。关键词:新加坡论文胃痞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9-10
Abstract10-12
第一部分 论述探讨12-24
1 概述12
2 病名病因病机探讨动态12-15

2.1 病名探讨12-13

2.2 古人对痞满病因病机的认识13-14

2.3 近现代医家对胃痞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14-15

3 临床证候探讨15-17

3.1 症、舌、脉探讨15-16

3.2 临床证候与辨证规律探讨16-17

4 辨证论治17-18

4.1 脾胃虚弱证17

4.2 脾胃虚寒证17

4.3 胃阴不足证17

4.4 肝胃不和证17

4.5 脾胃湿热证17-18

4.6 痰湿中阻证18

4.7 瘀血阻络证18

5 临床用药经验与感受18-20

5.1 健脾益气药18-19

5.2 理气消痞药19

5.3 消食化积药19-20

5.4 芳香化湿药20

5.5 活血通络药20

6 新加坡胃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情况20-22

6.1 新加坡胃痞患者求诊中医人数众多20-21

6.2 新加坡胃痞的病因病机21

6.3 新加坡胃痞辨证论治的特点21-22

7 新加坡中医的进展情况22-24

7.1 新加坡病史记录的管理22

7.2 新加坡中医与现代医疗检测报告22

7.3 新加坡中医法定地22-24

第二部分 临床探讨24-37

1. 探讨资料来源24

2. 病例选择标准24-25

2.1 病名诊断标准24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4-25

3. 探讨策略25

4. 结果25-28

4.1 一般资料数据整理25-28

5. 浅析与讨论28-37

5.1 病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28-29

5.

1.1 男女性比率偏低28-29

5.

1.2 患者年龄较低29

5.2 各证型常见病因浅析29-30
5.

2.1 肝胃气滞证型29

5.

2.2 湿热中阻证型29-30

5.

2.3 脾胃气虚证型30

5.

2.4 胃阴不足证型30

5.3 证型分布特点30-32
5.

3.1 肝胃气滞证及脾胃气虚证占胃痞八成30-31

5.

3.2 湿热中阻证偏低31-32

5.

3.3 瘀血阻络证及脾胃虚寒证均无病32

5.4 临床治法与方药特点32-33
5.

4.1 化痰除湿32-33

5.

4.2 健运脾气33

5.

4.3 滋养胃阴33

5.

4.4 黄连代替药33

5.5 常见各证型的辨治浅析33-37

5.1 肝胃气滞型33-34

5.2 湿热中阻型34

5.3 脾胃虚弱型34-35

5.4 胃阴不足型35-37

第三部分 结论37-40
参考文献40-42
附录

(一): 新加坡胃痞各证型病例数据分布统计42-43

附录

(二): 南京胃痞各证型病例数据分布统计43-44

致谢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