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作文阅读在作文教学中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55 浏览:12415
论文导读:
【摘要】我国古人对阅读的重要性是这样阐释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一篇文章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位德国学者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关键词】阅读;语言;感受;体会
我国古人对阅读的重要性是这样理解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因此,阅读对一篇文章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位德国学者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多读别人作品,并认真地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别人的作品,努力地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读者——读别人作品的好读者,但我们却未逆向思维想一下,让学生多读、会读自己的作品,使自己成为自己作品最好的读者,并从中挖掘出作品最深层的意蕴,也可以缓解作文教学中的尴尬处境:教师改得累学生写得苦,却丝毫不见长进。
我也是陷入此困惑的一员,在长期探索无获后,在一次偶然的阅读教学中有所顿悟,何不将阅读与作文看似无关联的两者结合起来呢?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成效显著,现将本人的一些感受与诸同仁共免。

一、让学生在阅读自己的作文中体味语言词汇。

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心智能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一种内隐的、不可见的思维活动,如感知、想象、替换、比较等,长期训练,语感就成为学生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对语言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已经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当然,这种训练在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别人作品时已经做得很好了。此时我们只需要利用学生扎实的语感去读自己的作品,边读边体味,看词语是否运用得当,修辞是否合理,语句搭配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7ctime.com
是否对应,句式是否正确等等,那么语言技能方面的毛病就会露出“狐狸尾巴”。因为语感这个心理习惯会让学生在读到问题处就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口一样不舒服,然后在心里就会给自己提示,这种习惯会迫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改,而在改的同时,也就真正细致入微地体味到自己的语言词汇的运用恰当与否。

二、让学生读出自己作品的形象,读出感情。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则仅是外部环境。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病源,在于学生自己,属于“内伤”,不是靠教师批改这种“外疗”能治好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开这个“铃”,还须学生这个“系铃人”。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铃”是怎样系上去的,也是最了解自己“胸中之文”(腹稿)与“手中之文”(成文)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在许多同学的腹稿中人物形象是那样丰满、鲜明、富有个性,所想表达的感情是那么丰富、感人、令人难忘,要论证的观点,十分深刻透辟,有理有据,但往往事违人愿,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没有水分,没有色彩,使别人感到索然无味,也使自己丧失信心,造成极大的压力,于是,学生对写作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在批改时也感到难见好作品,十分懊恼,导致教师、学生都“谈文色变”。倘若教师在未批改之前让学生先大胆地去读,真正充当自己作品的“读者”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在腹稿中所酝酿的形象、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比较、归纳、并将情与人、与景,论点与论据,人物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自然就体会到这些要点是否配套。这时,语感的心智技能就会在无意识起着作用,就会有意识地缩小调整“胸中之文”与“手中之文”之间的距离。

三、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语言的音乐美来。

阅读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真正的好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音乐美,可使文章和谐、匀称,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悠长,造成一种流畅与回荡的效果。在这种优美音乐般阅读中文章也就“其义自见”了。让作文从学生“无声”地写、教师“无声”地改这种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吧,让声音赋予作文以生命,使其“活”起来吧!
如果学生的每一篇文章是自己谱写的歌曲,那么这首曲子到底好不好,先让学生依谱放声“唱”起来,哪个音符有问题,跑了调,他在弹奏、歌唱时自然会“听”到,就会去改正它,所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感悟写作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