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视野林语堂翻译期待视野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16 浏览:9973
论文导读:有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现在却无人问津?为什么有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提及,却在很长时间之后又成为读者注意的对象? 而这些与读者当时的期待视野是密不可分的。三、林语堂译著与当时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一)翻译文本的选择符合读者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尽管在之
摘 要:林语堂的翻译及著作在西方获得巨大成功。《中国传奇》等译著及其其他著作曾一度进入美国最畅销的图书之列。本文试图从林语堂译著对读者审美期待的成功满足极其超越,以期进一步了解对外文化输出所应考虑的读者因素。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审美心理
1005-5312(2012)36-0105-02
一、引言
由于意识形态和其它一些因素,林语堂研究在国内曾是一个“禁区”。从建国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末,林语堂在国内学术界表现出一片空白。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渐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林语堂及其作品。但80年代中期以前对林语堂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资料的发掘和整理上。80年代中期以后所进行的林语堂研究方呈现出一定的理论深度。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
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郭正枢于1991年发表了《林语堂英译六首苏轼词赏析》。陈荣东发表《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21世纪,林语堂翻译研究不断升温。研究他的人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比较力度的论文问世。此外,研究者们也开始研究他的翻译理论。林语堂的名字也进入了翻译史。但到目前为止,林语堂翻译研究尚不够全面,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翻译理论和个别代表性译作(尤其是林译《浮生六记》)的介绍和评析。

二、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联邦德国文艺学家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将这个术语引入他的接收美学的理论之源于: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中。接收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的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接受美学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文学创作的对象是读者,因此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和作用才能成为可能。接受美学认为将读者引入到文学的研究就中,通过对读者的研究才有可能对文学现象作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对文学活动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判断和评价。例如为什么有的作品流传久远,有的作品却很快被人遗忘?为什么有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现在却无人问津?为什么有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提及,却在很长时间之后又成为读者注意的对象? 而这些与读者当时的期待视野是密不可分的。

三、林语堂译著与当时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

(一)翻译文本的选择符合读者审美心理

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尽管在之前也有不少汉学家向西方介绍过中国文化,但其著作或因学术性过强,或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了解甚微。林的翻译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西方带去传奇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传奇》的导言中林曾明确叙述:“本书乃写与西洋人阅读,故选择与重编皆受限制。”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林语堂翻译《中国传奇》,是要满足西方人的心理,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期待视野”。正是这一动机决定了林语堂对其翻译文本内容的选择。在这部翻译著作里面,他从《太平广记》、《京本通俗小说》、《清尊录》、《聊斋志异》和《清平山堂丛书》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传奇故事,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策略将原文改造,以英文重写,整合成新的文本形式,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由于林氏的高超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使《中国传奇》契合了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阅读期待视野,并被多次重印和被美国读者广泛接受。
在英译本《中国传奇》里,尽管林语堂选择的是一些极富中国特色的传奇故事,但这并未阻碍美国的民众成为期待读者。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美国人就不能了解异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反,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一些形象反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期论文导读:而在外国面前讲中国文化,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合接受者的需要。例如,为了让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林语堂经常采取摹仿英文的形式与韵律对汉语进行翻译。如苏轼的《西江月·梅》, 原词为: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其译文为: 
待。中国人可以接受美国的西部牛仔形象,美国人也可以接受和理解中国的妖魔和鬼怪形象。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林语堂的翻译文本《中国传奇》和《浮生六记》了。

(二)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满足读者期待视野

林语堂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因而在外国面前讲中国文化,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合接受者的需要。例如,为了让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林语堂经常采取摹仿英文的形式与韵律对汉语进行翻译。如苏轼的《西江月·梅》, 原词为: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其译文为:
Bones of jade, f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西江月”属双调(即前后阕相同),第一句无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风”、“丛”、“红”“空”均属上平声中的“一东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凤”、“梦”均属去声中的“一送韵”)。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译文完全舍弃了原词的形式和韵律,而是仿照英诗的形式和韵律,下阕的第三行重复了上阕的第一行,而该诗行内部的顺序又有所变化,虽重复而不显得机械、单调,好似音乐的主旋律把上下两阕的内容贯穿起来。其押韵方式也模仿英诗中的aabbccdd韵式。采用仿译手法更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三)林语堂译著对读者既定期待视野的超越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对那些自己期待视野之内的作品往往并不感兴趣,相反却对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新鲜感,它有时甚至校正读者的期待视野,拓展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这样,文学的接受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不断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林译之所以能被读者接纳,是因为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同时,也启迪了读者,超越了读者,创造了读者。
林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超越表现在其女性情结。他的文本选择偏向于女性崇拜,不管是《中国传奇》里面所描写的奇女子,还是《浮生六记》里的女主角芸娘,都带有明显的女性崇拜色彩。这在女性运动蓬勃兴起的欧美很受欢迎是不难想象的。且先看文本中对芸娘的描写:
芸已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沈复,1999:4
When Yun grew up and had learnt needle work she was Providing for the family of three,and contrived always to pay K’eheh’ang’s tuition fee punctually.
林语堂译,1999:5
芸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人微薄之力,养家糊口,可见芸虽年纪尚轻,但却有艰辛沉重的负担,译者有意使用了。contrived和punctually两个词就把译者之怜惜、敬佩的心情表露无遗:怜惜其生活之困苦,负担之沉重;敬佩其任劳又任怨,勤苦劳作以作家用。又见:
十八日大雨,憨竟胃雨至。
沈复,1999:78
On the eighteenth,Han Yuan turned up in spite of apouring rain.
林语堂,1999:79
芸是传统女性之典范,因而在《浮生六记》中,沈三白详尽描述了芸千方百计为丈夫觅求“美韵兼备”之妾一事。终于,芸找到论文导读:西方读者接受是因为他不但满足了读者期待视野,更是因为他超越并且创造了读者。据此,他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林语堂于1976年3月26日于香港逝世时,台湾《联合报》曾发表纪念社论,文中说:“……我们必须指出,林语堂先生本人,虽然并不拒却‘幽默大师’这么个头衔,但真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则应该是,而且也
了符合她心目中标准的憨园,并与她几次相约,以商谈为其丈夫作妾之事。憨园能冒着大雨前来赴约,可以想像芸前次是如何的动之以情,谆谆劝说。原文中的“竟”字,可见作者沈三白之惊讶,译文中的in spite of作为转折,更是译者对芸胸怀旷达之钦佩。
四、结语
接受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林译当时能被西方读者接受是因为他不但满足了读者期待视野,更是因为他超越并且创造了读者。据此,他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林语堂于1976年3月26日于香港逝世时,台湾《联合报》曾发表纪念社论,文中说:“……我们必须指出,林语堂先生本人,虽然并不拒却‘幽默大师’这么个头衔,但真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则应该是,而且也公认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西方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今天我们文化成功输出同样需要了解、满足并且超越读者期待视野,以期更好地向西方介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绍中国文化。
注释:
①无所不谈.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张燕燕,郑亚南.殊途同归—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归化与异化[J].南京社会科学, 2006,(2).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Yutang, Li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